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e观沧海]戏曲繁荣要唱好“三部曲”

来源: 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作者:钱江 2016-10-11 13:51:2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朝道光年间,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流行于北方多个省份,成为中国北方影响较大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但经历衰落与复苏的历史交替后,时至今日,河北梆子也面临着挑战。

  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市场需求发生变化,人文教育的途径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形式:看大戏。故此,戏剧的社会地位随着时代的变迁,无论是影响力还是剧种数,也都逐渐减弱,来自文化部门的权威数据显示,1959年中国尚有368个剧种,目前只剩下286个,相当于平均每两年就有3个剧种消失;全国有74个剧种只剩一个职业剧团或戏班,处于几近消失的边缘。河北梆子面临同样问题,也处于历史的难堪位置,因此,拯救传统艺术,保护传统曲目也是重中之重,而要繁荣传统文艺,须唱好“三部曲”——

  传承。戏曲是中华民族的文艺瑰宝,多种曲目已经消失,说到底,还是人才出现了严重断代。要避免戏曲“后继无人”的尴尬,就必须念好人才经,无论是扩大培养规模,还是提高演职人员待遇,这是整个社会必须思考的话题。今天,不少戏曲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说明,戏曲虽被纳入顶级层面进行保护,但也并不能代表不会被削弱,甚至灭亡的可能。所以,对于传统艺术,也不能存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而是要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时刻都有保护意识。河北梆子要传承下去,也必须树立起全面的保护意识。事实上,河北梆子历史上也有过衰落的时期,但最后也迎来了复苏的时刻,这有力地说明,只要中华文化不断流,作为民族文化“根”与“魂”的戏曲,自然也不会湮灭。

  创新。创新就是要根据时代的潮流,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摈弃老腔调、老味道和一成不变的表达方式。之前,央视春晚曾为节目创新作了大胆尝试,将流行音乐和传统艺术融合一起反串联唱,老艺术家们用戏腔唱着流行歌曲,现代歌手们演唱传统戏曲,这样的节目起到意想不到的反响。这说明,传统艺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赢得百姓的支持。肉汤好喝,但天天喝,即便煲得再好的汤汁,也会让饮者反感。因此,河北梆子要想实现文艺复苏,也必须坚持创新,惟有创新,才能将艺术和群众的距离拉得更近。

  推广。传统艺术不景气,除了缺乏新颖元素,推广力度也略显乏力。价值多元化的今天,观众对娱乐消费的选择也是多种多样,但如何将传统艺术摆在大众消费面前,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今年初,陕西华阴老腔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引起国内舆论的一片哗然,不少观众被传统艺术的魅力和文化所震撼。也正因此,经历了春晚之后,华阴老腔一炮走红,成为民众娱乐消费的新选择。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传统艺术只有登上了春晚舞台,才会引起世人的关注,但从华阴老腔的走红来看,传统艺术要站到娱乐消费的制高点,推广显然不可或缺。

  提倡河北梆子创新,并不是说艺术发展处于低谷之时,非得要对传统艺术刻意包装,如同赵丽蓉小品《如此包装》那样,根据市场的需求把艺术重新改造,而是说创新也要建立在尊重传统,弘扬文化的基础上,否则,不伦不类的改造不仅让观众厌恶反感,也将遭遇舆论的一致唾弃,正如赵丽蓉在小品中一语中的:好端端的艺术,净是被你们这帮人给糟蹋了。

关键词:戏曲,河北梆子,三部曲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