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献爱心拒绝“甜蜜的负担”
每逢重阳、春节和学雷锋日等节日前夕,有关敬老爱老活动的新闻就一次次“井喷”。给老人献爱心,应尽量错开节假日高峰,将更多的爱心活动均匀分配到平常,改变节假日福利院、养老院严重“超载”,平时却少人问津。(10月8日《北京青年报》) 重阳节,一个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节日。重阳节开展志愿活动,已经成为孝心表达的重要形式,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对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传承和重视,激励更多的人去关注老人,关爱父母。为老人洗脚、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给予更多的关爱,丰富其精神生活。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老年公寓、敬老院,年轻的一代因为工作、家庭等原因也愿意将父母安置在敬老院。但是扪心自问,多少人给年迈的父母洗过脚?多长时间回次家?看到志愿者的敬老活动,应该感到“自愧不如”。“井喷式”敬老活动,对“置之不理”的年轻人也是一种鞭策和督促。 “井喷式”的敬老活动,给老年人带去了“甜蜜的负担”。也就是说爱心没错,但是要“有度”,设身处地的为老年人身体状况考虑,不要“扎堆”进行。如何让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除了特殊节日,还需要“细水长流”。爱心均匀分配,才是爱心活动的最高境界。 老年生活最缺乏的是精神方面的交流与抚慰,但是目前敬老志愿活动只有到重要节日,各级领导、部门和志愿者才奔向养老院,等节日过后,养老院又少人问津。当敬老活动带有“功利”、“形式”色彩后,就让爱心变了味。“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爱心活动应该发自内心,无私奉献,真心关爱老人,不拘形式、不走形式,不走过场。 “井喷式”献爱心,除了志愿者自身考虑不周,没有考虑老年人具体情况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细致周密的计划安排。官方组织志愿活动,一方面多倾向于知名敬老院,对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偏僻敬老院和乡村孤寡老人,有可能被“遗忘”。另一方面集体献爱心比个别献爱心,社会关注度高,造成“爱心拥堵”。 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尊老敬老,人人有责。认真做好养老工作,激发长效爱心模式,缓解老龄化压力,唤起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注,是一项重要民生措施。解决“甜蜜的负担”,需要政府、民政、志愿者等组织,设置合理的活动安排,重内容轻形式,将爱心切实送到老年人“心坎儿”里。(田影) |
关键词:重阳节,爱心,老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