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教育科技

校长拒绝为女择校为何引发热议?

长城网 作者:王传涛 毛建国 2016-09-20 09:26:4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一篇题为《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我的教育理想》的文章引起不少关注,该文作者是常州市朝阳中学校长殷涛。殷涛在常州教育系统工作多年,被认为是一位充满了理想主义的教育者。在这篇文章中,殷涛讲自己拒绝为成绩优异的女儿小升初择“名校”,让女儿进入了自己所在的外来工孩子占到大多数的朝阳中学。这一做法让他承受了来自身边人的不少压力,但也获得了常州市教育局局长的点赞。

  “网红校长”的决定让人感动

  殷涛的做法在很多人眼里看来就是明显在拿自己的孩子当自己教育管理的实验品。正如这位网红校长所说,校长的孩子都去择校了,谁会相信他所管理的学校?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之义之间,在作为校长与作为家长之间,该校长的决定很是让人感动。

  政策也好,理念也罢,在任何一个地方落地,既需要不打折扣的执行力,也需要体制内、系统内的管理人员带头执行。然而,教育公平与社会公平的口号,我们每年都在喊,看到教育不公也都容易愤世嫉俗,但或许只有到了影响到自己及家人的切身利益的时候,才会去想办法通过不公平的方式去解决和处理问题。满口的公平正义,到了现实之中就很可能会变成潜规则的最有力支持者和践行者。

  在教育公平这件事上,教育资源均衡化绝非是一个新概念,然而,我们身边却有大量的教育系统从业人员主动让子女去择校。连教育系统内的工作人员,都不相信这个社会中有教育公平,为孩子择名校就会成为许多家长心中所认为的必须要做的事。更可怕的是,一旦自己的孩子进入了名校,教育系统的决策也总会让资源更加向名校集中——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会对教育公平的真正落地形成实实在在的软抵抗。

  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过某大城市的超大校现象。许多教育系统工作人员的孩子,只选择进入几所非常优秀的名校,而这些名校对面小区的孩子却无法进入到这样的学校中读书。同时,这样的学校可以在当地最大的体育馆举办校庆和运动会,要钱有钱,要人脉有人脉,要场地有场地,他们显然有一般学校都不具备的“先天优势”。这样的现实,让印在红头文件中的“教育公平”成为了一纸空文。

  改革与管理,必然需要既得利益者有牺牲精神,努力提升体制内人员对于制度的执行力,只有这样,改革和管理,才有可能真正落实到位。特权也才能慢慢消除。因此,这位“网红校长”所代表的,其实是李克强总理所讲的“壮士断腕”的精神,尤其是“从自我开始”的实验与牺牲精神。对于当下体制内所有人员而言,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王传涛)

  不给孩子择校的校长不该成为网红

  校长殷涛因为一篇文章成了“网红”,很多人支持他的教育理想,肯定他为坚持教育理想而付出的努力。但在我看来,这位不给女儿择校的校长不该成为网红,且其成为网红本身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置之于更广大的现实,“不去择校”起码对接三种可能。第一种是“不能择校”,对应于虽有择校的想法,但由于能力有限,条件不具备,择不了校。第二种是“不想择校”,对应于有择校的条件,具备择校的可能,却由于多种考虑而不去择校。第三种则是“不必择校”,对应于教育资源已经实现均衡,学校之间只有个性差异,而无等级差别,这一背景下,到处都是“学区房”,到处都是“名牌校”,自无择校必要。最理想的境地应该是“不必择校”。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教育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而解,无论是作为政府,还是作为家长,都将轻松不少。

  这位校长不给女儿择校,最多只是“不想择校”。这位校长讲,这是为了坚持自己的教育理想。事实上,在现实中这么做的,并不仅此独苗一个。不排除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有的家长有两套“学区房”,考虑到接送孩子的方便,有可能选择身边的学校。而对于一些教师来说,也不排除想把孩子留在身边,“近水楼台先得月”,能享受一些额外红利。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在于,这位校长口口声声称坚持教育理想,“一直在说‘家门口的学校也精彩’,宣传‘教育公平,优质均衡’”,可在真正做决定的那段时间,“夜里经常失眠”。这种心理纠结说明什么?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面对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这位校长也很矛盾。出于“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考虑,这位校长的纠结,完全能够理解。

  相对于过去名校收取赞助费,以及大量招收关系生,现在实施“就近入学”,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必须看到,这还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现在很多人家为了孩子能上到名校,都去花钱买房子,导致学区房价格居高不下。如果有那么一天,大家都“不必择校”了,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

  现在关于“就近入学”的政策,其实只是“不准择校”。真期待有这么一天,能从“不准择校”走向“不必择校”。其关键就在于,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化,甚至向弱势学校倾斜。如果所有学校都能成为“名校”,有权的不必“递条子”,有钱的不必“买房子”了,自然也就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无论校长、局长还是市长,也都不必为孩子上学纠结了。(毛建国)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关键词:校长,为女择校,教育理想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