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e观沧海]莫对培训考试“保过班”听之任之

长城网 作者:郭文婧 2016-09-13 16:21:5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随着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政策出炉,各大教育培训机构迎来报名的旺季,有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开设了学费近14万元的天价“保过班”。据悉,培训机构的解释,一是他们机构日常的精心教学;二是考生只要考过初试,复试他们可以“走关系”。(9月12日《中国新闻网》)

  只要是考试,就可以应试,就可以培训。考研培训火爆,根源在于畸形的人才观,在于遴选机制,在于考试的命题与组织。问题明了,并不意味改变容易。我们除了呼吁改革,也只能默认考试培训的存在。但是,对于考研“保过班”,我们就不能听之任之了。一来,“保过”的名称与宣传本身就有违法嫌疑;二来,“保过”更像是一封举报信,直接指向破坏教育公平的违法犯罪活动。

  我国《广告法》第二十四条有明确规定,教育、培训广告不得含有“对升学、通过考试、获得学位学历或者合格证书,或者对教育、培训的效果作出明示或者暗示的保证性承诺”的内容。无论“保过班”的合同具体怎么约定,无论是否实质违法,但“保过班”的名称本身就具有违法的嫌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责任主动介入调查和处理。

  其实,“保过班”除了基于日常精心教学上的“骗”生源之外,就是违法操作。具体手法主要有三:其一是培训班自曝的“走关系”;其二是与考试命题人员合谋泄题;其三是组织考试作弊。“骗”生源的情形,理应查实后以虚假广告或诈骗进行处理。其余的三种情形,在本质上都是违法、甚至是犯罪的,主管部门应该有自觉的警惕意识和线索意识,应该实施重点监管,将可能的违法犯罪扼杀在摇篮之中。

  翻看近年来的重大考试泄题或作弊新闻,几乎总有考试培训机构的身影,而且是黑色利益链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比如,2016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泄题案,主要嫌疑人就均开办考试培训机构。更糟糕的是,一些涉嫌泄题或参与作弊的培训机构被处理后,生意不但没有停止,“前科”反而成了其招生的卖点和“金字招牌”。

  历史事实已经说明,无论是哪种考前的复习班或培训班,凡是宣称保证能够通过考试的,基本上都可以列入诈骗或者犯罪嫌疑的范畴。相信“保过”的考生,心里都或多或少是有几份寄托、侥幸或者依赖的。面对“保过班”的招摇,除了要不断提醒考生警惕被骗之外,还必须通过执法让培训机构不敢宣传“保过”。

  考试培训机构鱼龙混杂,“保过班”大行于市,与工商部门与教育部门责任不清、监管不力是有关系的。有的培训机构在工商部门注册,有的在教育部门注册,有的根本就没有注册。在具体的监管中,要么是工商部门与教育部门踢皮球,要么是工商部门对助考培训不了解,或者教育部门又管不过来。对此,应尽快厘清主管部门及其责任,加大监管力度。

  监管必须有预防思维,将工作做在前面。基于考试培训机构的特殊性,应以其主要培训业务明确主管部门。主管部门的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而应对培训机构的法人、主要负责人、讲师等进行备案,对他们与考试命题人、组织人、招录人的社会关系进行调查,并重点监控。一旦出现嫌疑现象,就应顺藤摸瓜,将整个利益链的涉事人都绳之以法。同时,要引入培训机构黑名单制度,决不应该允许以“污点”做“卖点”的现象存在。

关键词:考研,保过班,监管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