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抗震精神,在感恩中迸发力量
“总书记深切悼念24万大地震罹难者,让无数的罹难者家属得到慰藉,让780万唐山人民感受到关怀,让7400万河北儿女感受到温暖!”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向纪念墙三鞠躬。这温暖人心的一幕,这感动人心的一刻,深深印在社会各界群众心里。(2016年8月10日《河北日报》) 唐山大地震纪念墙,是唐山人民的集体记忆,也是唐山这座城市独有的公共文化符号。纪念墙的碑记,清晰记载了大灾之后的壮举。“冒余震之危、飞石之险,匍匐互救、扶危拯绝,慷慨舍身、义薄云天。”“中央关怀、举国支援、军民携手、同赴危艰,栉风沐雨、重整家园……”在地震中得到过援助的唐山人民最懂感恩的意义,40年来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感恩情怀,感恩成了这座城市的底色,也成了唐山人民的一种自觉追求。 灾难砥砺精神,大爱凝聚力量。40年前,那场7.8级的大地震将唐山夷为一片废墟,但废墟上挺起了不屈的抗震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同地震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唐山人民铸就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40年来,伟大的抗震精神始终激励着唐山人民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二十年快速发展”,在涅槃中重生,迅速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兴城市。 唐山是一座大爱之城、感恩之城。历经劫难的唐山人民,更加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可贵,更加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知恩图报成为震后唐山人民最朴素的情感和愿望,这是从公而忘私抗震精神衍生出来的一种城市底色,如今,感恩、博爱已经成为新唐山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核,成为唐山人民的一种自觉追求,并在燕赵大地弥散开来。每当各地发生大灾大难,河北人民都会伸出援助之手。2008年初,我国南方遭遇严重雨雪冰冻灾害,宋志永等13位唐山农民千里驰援,“13个人”感动了“13亿人”;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新疆皮山等地发生地震后,全省人民纷纷捐款捐物,帮助支持灾区人民战胜灾难。 今天,我们回溯40年前的震恸,不是沉溺于伤悲,而是为了追索灾难引燃的人性之光,更好地弘扬抗震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个夏天,洪涝重创燕赵大地,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灾情严重。灾难面前,广大党员干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抗震精神,同受灾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为全力支援灾区恢复重建,唐山市向邢台灾区捐赠1亿元人民币,沧州市向邯郸灾区捐款1亿元,廊坊市向石家庄灾区捐款1亿元,充分体现了兄弟地市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全省各级党员干部职工也慷慨解囊向灾区捐款,仅省直党员干部职工就捐款363.15万元,无不彰显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责任担当;各地市民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都纷纷伸出援手,向灾区捐款10元、50元、100元、500元、1000元、2000元……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点点善举,集成大爱,迸发出抗洪救灾、恢复重建的强大力量。 大爱同心,感恩相助。洪水无情人有情,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只要全省人民勠力同心、协同作战,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够打赢灾后重建这场硬仗。(刘凤敏) |
关键词:抗震精神,感恩,唐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