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利不能真“恶”,“饿了么”呼唤监管升级
导语:今年央视的“3·15”晚会,曝光了网络订餐平台“饿了么”。食物制作现场“污水横流”,厨师“尝完的菜扔回锅里”,平台引导商家虚构地址、虚假宣传,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虽然北京食药监局在节目刚播出就查处了“饿了么”五店合一食品加工点,上海食药监局也约谈了“饿了么”相关负责人,但习惯叫外卖的年轻人还是吐槽,感觉“像吃了一只苍蝇”。 为利不能真“恶” 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连夜部署,核查全国范围的餐厅资质。问题被曝光后,饿了么的整治行动力度可谓非常之大。但是,在“在实际开店中,‘饿了么’平台还存在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等情况。”的事实面前,这样看似决绝诚恳的回应显得是多么苍白。 “引导”虚假信息,这不仅是对欺骗消费者行为的纵容,甚至是始作俑者;“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则几乎完全丧失了行业操守与商业底线。无论如何,这都不该是一个号称“致力于推进中国餐饮业的数字化进程”的企业与平台该有的姿态。 在经济利益的面前,一个新生业态仿佛迷失了自己,对利益陷入了饥饿的状态;为盲目追求数字化进程,对入驻平台的商家似乎来者不拒,丢掉审查和管理的基本准则;百倍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用户体验则是通过引导商家提供不实信息来体现。 “饿了么”警示监管与自律缺一不可 呼唤监管前置 从当前的市场行情来说,外卖行业方兴未艾,市场格局只是初定,“饿了么”、美团外卖等各平台正在激烈厮杀。在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的情形下,眼下的商业模式大多是以高补贴商家和用户等“烧钱”方式为主。所以,为了保证足够的利润,“饿了么”等平台难免焦虑,而一旦缺乏有效监管,焦虑之下就难免作恶。 这无疑是在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把监管的关口往前移,加强事前防范。“饿了么”黑作坊问题在被央视“3·15晚会”曝光后,有关部门立即取缔相关无证商户,这种“亡羊补牢”的态度虽然值得点赞,但是如何形成“未亡羊也补牢”的常态,在源头管理上做加法,将问题消灭于萌芽状态,显然是一道更紧要的命题。 应该有更多自律意识 互联网经济竞争激烈、更新换代快,然而,“唯品质不破”。中国消费者必然会走过图快图便宜的阶段,进入“品质时代”。不管是坚守严格的审查底线,还是以即时视频监督等方式增加透明度,网络平台方显然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眼里不能只是圈更大的地、做更大的份额。没有品质与口碑保障,丢失市场与份额是“分分钟”的事儿。 不管是网络订餐,还是其他基于网络的服务,对于阶段性发展之后暴露出来的问题,不应简单“唱衰”甚至“一刀切”地禁止,而应该视为改进与升级的契机。衣食住行无小事,这样的治理,表面看是管理互联网平台,但本质上是管理公众的生活,可以说是另一种“民生”。政府部门的监管模式,必须以改革之心、利民之志,努力实现创新升级。 规范经营,不能总等曝光后才“下架” 新的《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款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很显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第三方平台要起到连带责任,这种责任不仅具有道德性,更具有法律强制性。如果说,因为囿于技术或者商家欺诈等行为,导致审查遗漏的话,那么为了提升业绩而故意放水,则是极为短视的经营行为,也是一种有违公序良俗的举动,理应受到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处罚。 经过曝光,“饿了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其在履行商业道德和法定责任上“做了么”。毕竟,相比于其他产品而言,食品安全关系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意义极为重要。平台公司若对黑作坊放任自流,无异于对公众最核心利益的漠视,其不仅应受到道德的谴责,更应受到法律的追究。虽然时下,对于平台公司如何承担连带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过若无基本的社会责任践行,那么“饿了么”们就始终难以做大。 当然,在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后,“饿了么”等平台公司还存在着大量的黑作坊,说明外部的监管效力还有待提升。时下最重要的是,在明确了平台的连带责任之后,如何让其从技术上跟进,并切实发挥自我约束的作用,当属于曝光之后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据人民日报、长沙晚报、西安晚报、红网等综合) |
关键词:饿了么,外卖,订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