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长城时评>>时事快评

以“协同创新”牵引京津冀协同发展

来源:长城网 作者:刘凤敏 2016-02-24 15:32:4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编者的话: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由此,一个开始于春天的蓝图,在神州大地起笔谋篇。

  今天的河北,迎来了一系列重大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它对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是全方位和深层次的,是历史性的和转折性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于河北来说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从即日起,长城网渤海潮评论特邀知名评论员刘凤敏主笔,推出“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周年之际”评论专栏,为您呈现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年来的成就,河北又该如何在这一大局中求存、求变和求突破,敬请关注。

  ——“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周年之际”系列评论之一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此后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和京津冀三地都在思想和行动上共同推进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但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全面解决,《纲要》中提出的总体要求、定位布局及各项重点任务都有待全面落实,在实施中也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挑战。(2月22日《北京日报》)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我们必须按区域发展阶段性规律,深化京津冀的功能定位,实施协同创新发展,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产业创新为重点、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的全面创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不能再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这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所在。

  京津冀地区人才资源密集、创新要素富集,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理应成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但在传统的行政区划体制下,存在着区域内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共享不足,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区域创新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创新合作,构建开放高效的创新资源共享网络,积极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

  从京津冀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实施协同创新发展,就必须打破京津冀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维护既有利益、各自为战的思想观念,消除行政壁垒、体制障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区域规划、科技资源配置、政策制定和重大科技项目布局上统筹协调,形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一盘棋。

  不可否认,河北与京津发展差距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短板”,我们必须正视三地发展差距并努力缩小差距。要有效整合京津冀三地的科技资源,缩小三地的政策差距,构建地区间研究开发、成果转化、试验示范和产业化发展一体化的完整创新链条,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和信息等创新要素在京津冀三地集聚和顺畅流动。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不竭的动力,更是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大引擎,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未来,最终取决于创新的能力和水平。河北属于“资源型+加工型+服务型”地区,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业优势突出,但过于偏重资源开发加工的重工业结构已经成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这是值得注意的。为此,我们要加速从重化工业向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激活创新主体,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实现以协同创新牵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刘凤敏)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两周年,协同创新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