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抢家长红包”守卫职业声誉和社会认同
老师该不该收学生和家长的红包?回答一定是一致的:当然不该!微信群里发的几毛几块的微信红包,老师又该不该抢呢?这个问题最近让成都一位高校教授纠结了半天——不抢吧,觉得学生不过是借此形式表达祝福、金额又很小,会不会显得自己太过古板?抢吧,毕竟也是真金白银,算不算有违师德?(1月28日《成都商报》) 作为一种社会互动方式,抢红包让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了刺激、分享了快乐。然而,老师能不能抢学生、家长的红包,却引发了激烈的价值分歧和观念冲突。作为一名教师,笔者也曾有这样的困惑;在求助年长者之后,采取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教师在微信群、QQ群里可以发红包,最好不要抢红包。 当下的学生深受网络影响,“抢红包”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为了促进师生的良性互动,消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和隔阂感,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会在社交工具上发红包。今年1月初,我校学生正在进行紧张的期末复习备考,文学院一位教授给所在课堂的学生发放了600元的“大红包”让学生抢,学生们纷纷表示“复习更有劲头了”。 如果说教师给学生发红包是一种激励的话,教师收学生及家长发的红包、参与抢抢红包难免会让师德走调、变味。说到底,教师和学生、家长应该是一种非功利的社会关系,不应裹挟利益算计在其中。教师参与抢红包表面上看不打紧,实际上却隐伏着风险;要以一种防微杜渐的态度,来避免失范行为的累加与升级。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教师和学生、家长是一种公共关系;要确保教育的机会公平,就必须教师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微信群、QQ群在本质上也是一个公共空间,教师参与抢红包,学生和家长都清晰可见。一旦教师参与抢红包,就会让其他学生尤其是家长陷入“两难困境”。 不论是“快人一步”的投机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抑或“别人发红包了我不发会怎样”的“囚徒困境”,发红包本应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一旦教师参与抢红包,就有可能让一些家长身不由己——为了让教师公平甚至倾斜性照顾学生,一些家长只好“下本钱”。当发红包成为一种潮流,层层加码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教师参与抢红包,不仅会给家长带来心理负担,也会给他们带来经济压力。 在身份社会逐渐向专业社会过渡的当下,教师的社会评价,越来越少地来源于身份标签,越来越多地取决于角色扮演。教师不抢学生、家长的红包看似不近人情,实际上是为了呵护教师的“羽毛”。只有真正地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的职业声誉和社会认同才会不断提升。 |
关键词:红包,家长,教师,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