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热点推荐

“红包照片”昙花一现,别让功利污染了朋友圈

来源: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6-01-29 08:53:3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导语:近日,微信朋友圈推出“红包照片”功能,好友需要支付红包才能查看朋友圈照片、点赞或评论。“红包照片”一出,瞬间刷爆朋友圈,引起广泛热议。有网友随即表示,“现如今,想看清一个人还是得靠钱”。不过,随后微信立即取消了该功能,关于此事,腾讯官方回应:“红包照片”仅在昨天限时公测,发布的红包照片也将在当日24点被删除。据官方回应,此功能除夕夜将再次开放。

  别把“发红包看照片”想得太多

  利用好奇心开的廉价玩笑

  对于匆忙下线,腾讯官方回应称,“红包照片”仅在当日限时公测,发布的红包照片也将在当日24点被删除,言外之意是说“红包照片”并无明确的上线时间。但外界更愿意相信,存在时间如此之短,疑似涉黄而被下架。因为就在该功能短时间存在的期间里,网络上已经流传出不少若隐若现的不雅照片。“红包照片”就像一种利用网友的好奇心而开的廉价玩笑,说它是“微信雾霾”,其实并不算是非常苛刻的评价。

  为了找乐

  面对“发红包看照片”,很多人是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参与。或许有个别人掺杂其他动机,但就多数而言,无论是发照片还是发红包,都是为了一个乐子——这成就了现象级狂欢。至于说事后感到不过如此,没有多大意思,这也是一种正常状态。一个很简单的创新,只能让大家小乐,怎么可能延续良久。这也是我们想提醒的,别把“发红包看照片”想得太多。过于敏感的背后,可能是一种道德恐惧,也可能是一种道德泛滥。

  得到娱乐或者心理满足

  类似于“红包图片”这样的游戏屡试不爽地能引起病毒传播,是因为用户更期望自己的网络生活能多点意外。人们寄情于网络,是因为网络的确能够解决一些现实中难以被满足的需求,比如被发现,被认同,找到存在感等等,当社交媒体的互动陷入重复与无聊时,一次有创意的活动,能够激发用户顺水推舟式的加入狂欢,如果用户能从这样的活动中,得到娱乐或者心理满足,那么就不必追究活动的出发点。

  匆忙下线源于不雅照片的“红包诱引”

  微信“红包照片”功能的设计,其实就是一种“模糊技术”处理的手法,让人在好奇之下去打赏。一时间,朋友圈中不断出现着各种“马赛克”式的图片,事态的发展也出乎意外:先是略带善意的小众化引诱,然后就是夹杂色诱式的恶意套现,为了红包一些人也是“蛮拼的”。当各种不雅照片不断袭来,有涉黄之虞的微信新产品,也就只好面临着“短命的结局”。

  匆忙下线源于不雅照片的“红包诱引”,让整个朋友圈出现了涉黄的风险,一些公安机构在微博上的提醒,自然让平台方有所顾忌,再加上这种未经付费都看不到的图片,平台方自己也无法在事前进行预警。朋友圈如果被全面视觉污染,并出现“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的苗头和可能,那么平台将应为此承担连带责任。因为从某种意义讲,恰是这种被雾霾的技术功能出炉,为“不法诱取红包”而提供了便利。

  从舆情来看,被相关方盛赞的技术创新并没有多少人抱以好感。相反,朋友圈中越来越多的“杀熟行为”,已让很多人对其安全性、道德性和合法性,产生了严重的质疑。平台方在推出相关功能之时,如何做好自身的把关,表面上是一个技术应对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道德和法律的边界问题。否则就可能透支朋友圈的信任,让红利的功利作用污染整个朋友圈的生态。

  技术创新也应严格恪守道德边界

  微信故事成病毒,红包照片又涉黄,共同的结局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朋友圈中也是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在移动支付方兴未艾的当下,市场的竞争也呈现出白热化,进行技术创新以更加新奇的产品吸引受众,确实也极为必要。不过,这种创新应当以方便受众为最高标准,同时应严格恪守道德边界,预防可能出现的法律风险,否则就可能在无法控制安全性的基础上,让诸如“照片红包”之类的游戏,最后变成一种损人不利己的“砸脚游戏”。

  所谓“朋友圈不是‘法外之地’”的法治共识要落地,不能靠凌空虚蹈地喊几句口号,或者靠一味地禁止一泄心中块垒。更务实的做法,是呼吁腾讯完善此项游戏的监管功能,比如“红包照片”开通在线举报功能,发挥热心网友的监督作用,比如加强“红包照片”内容审核,做好源头管控,让公安部门出手,处理那些突破法律底线的晒照者。

  (据新京报、西安晚报、红网等)

关键词:红包照片,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