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教育科技

“校园耳光”闹剧需要学术共同体化解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乾羽 2016-01-11 08:39:57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9日,有消息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青年教师李思涯在学院年度会议上公然殴打院长甘阳教授,自称是因为甘阳在职称晋升上故意拖延。中大博雅学院对此作出说明,谴责教师的暴力举动。同时,17位博雅学院教师发表联合声明谴责打人者,要求校方严肃处理打人事件。

  虽然,17位博雅学院的教师已经发表了联合声明,虽然,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已经触及到道德底线;但是,网络舆论对被打的院长却似乎缺少应有的同情,相反,觉得打人者可能是被逼无奈,才出此下策。这种错位和模糊的价值判断,显然不是网络舆论情绪化可以解释的。是“青椒”们的艰难生存状态,让人们对一种明显错误的行为予以了宽容和谅解。这种善意的偏心,在间接表达着舆情对于“青椒”生存状态的不满。

  “青椒”是对高校青年教师一种调侃性的称谓。新闻中打人者就是一名入校工作三年的“青椒”。其实,在学历崇拜的背景下,能够进入高校成为“青椒”,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是成功者——他们在寒窗苦读之后,在激烈竞争之后,终于进入高校任教。但是,无论是从个人发展还是从经济收入看,“青椒”又无疑处于高校师资金字塔中的底层,他们不仅要面临人生接踵而来的各种现实压力,而且在科研方面也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这是多数“青椒”在进入高校之后,需要很长时间面对和忍受的状态。

  其中,一个最令他们头痛的问题,就是职称的晋升——如果拿不到课题,发表不了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就评不上职称;即便,能够作出自己满意的科研成果,能不能评上职称也不是由纸面成绩说了算的。归纳一下,晋升中“青椒”们的苦恼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评审条件的一刀切,二是评审过程的行政化。所谓一刀切,就是必须满足一定量的科研条件才可以参加评审,如果没有满足,即便自我感觉再好,学生评价和同行评价再好也基本没用。所谓行政化,就是达到了基本条件,能不能通过也不一定,学校要根据编制进行考评,并申报职能部门备案,而主导考评的就可能是行政权力。

  新闻中,“青椒”打人的理由就是职称晋升受阻——在晋升无望,申诉无门,面临解聘的情况下,“青椒”打人了。这是否是事实需要调查和确定,但是这种悲情的诉说却无疑迎合了舆情对于“青椒”生存状态和晋升之难、之苦的同情。所以,网络舆论才会在事情已经逐渐清晰的情况下,才能在打人不对的简单是非之前,表现出了不理性的一面。与其说,他们是在同情打人的“青椒”,倒不如说,他们是在感叹“青椒”的命运。那些身处多重压力挤压之下的“青椒”,的确看上去令人心痛。

  如何解决“青椒”的晋升难题?或者说,如何解决高校教师职称晋升中的问题?一个应该思考的角度就是,由学术共同体主导职称评审。学术能力未必能通过量化的数据表现出来,行政权力的思维未必适用学术评价体系,这是目前职称评审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学术共同体因为其学术性、专业性、权威性,以及共同体带来的责任意识与自律意识,无疑能够较好地解决目前职称评审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所以,在校园耳光的闹剧面前,光澄清真相还不够,还应该思考如何引进、构建真实的学术共同体,让其成为评价老师教学、科研水平的主导力量。这个引进和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过程,其实也是高校逐渐去行政化的过程。(乾羽)

关键词:校园耳光,闹剧,学术共同体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