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垃圾分类,还需教育到位
目前北京推行的“垃圾智慧分类模式”,通过二维码应用绑定住户信息,与居民身份建立起对应关系,尝试以较低的成本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由此提高了前端回收网络的组织化水平,实现了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合一”规范化运营。报纸、饮料瓶,打包后贴上二维码标签,投进再生资源回收柜里,就能获得积分,积分不但可以兑换购物卡、手机充值卡,积攒到一定分数干脆就能直接拿到现金。(12月14日《人民日报》)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好事。它能够促使居民及时对垃圾进行分类,省去垃圾回收中的各种麻烦,还能直接为居民创造收入。简单说,就是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就将垃圾变成收益。这种多方受益的创新方式,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也必然会得到推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方式的产生,除了智慧外,更主要的,是基于目前的垃圾投放混乱、分类不明、回收难度大等原因。在北京,乃至全国其他各类城市,都能看到小区和路边的垃圾桶是两两并列在一起的,上面有明显的标志“可收回”和“不可回收”,标识虽然清晰可见,但是效果一般。有数据显示,某些大城市真正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不足百分之五,大多数垃圾桶都是混乱不堪。可回收垃圾还得通过人工从不可回收垃圾里挑拣出来,浪费人力物力。垃圾分类投放效率如此低下,不得不让人反思。 垃圾分类投放的好处无需赘言,我想,每一个投放垃圾的人也明白其作用。但能落到实处的人却不多。究其原因,我们往往习惯追究到素质上。的确,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素质各异。在相关要求可松可紧的情况下,无法做到统一。同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没有分类投放,并不代表没有素质。出现“明知故犯”的情况,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略。相对而言,要想将工作做好,解决客观问题,反而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首先,要让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就得从小进行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目前的“可回收教育”仅停留在皮毛的状态,孩子认识不足。从小没有养成分类的意识,长大后就会随大流,甚至被一些不良习惯误导。其次,宣传教育要到位。通过各种渠道对居民进行广泛的宣传,在现有宣传内容的基础上,让群众切实明白垃圾智慧分类的好处。再次,不妨增加一些奖励方式来推动,提高市民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
关键词:垃圾分类,资源回收,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