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专题库>>专题新闻

焦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来源: 长城网 作者: 2015-09-06 14:08:1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我觉得网评若要大放异彩,不妨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对于网评而言,没有理论深度是不行的,但只注重理论深度是万万不行的。如果一上来就高大上,净说些十个人九个听不懂的话,阅读网评就成了一件让人头痛的事。这样的网评就没人爱看,即便写得出彩,也很难大放异彩。

  网评要大放异彩,就要让“受众”成为“大众”,不是“小众”。参与的人多了,关注度上去了,网评也就能大放异彩了。而要做到这一点,我觉得或许应该从“善用老百姓的话”、“多评老百姓的理”、“常论老百姓的事儿”做起。因为无论哪个群体,也没有老百姓人多面广。经济生活也好、社会生活也罢,说到底都是老百姓的生活。

  我记得在入行的第一天,工头给我提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多用网言网语。那个时候,我认为网言网语就是伤不起、我伙呆、不明觉厉、何弃疗,就是把“同学”写成“童鞋”、把“同志”写成“筒子”。后来通过学习和阅读,我发现,一篇网评一个速朽词也没有,照样能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忍俊不禁。因为他们用了很多俗语、俚语、歇后语。而这些语言往往都是生活中的语言,都是老百姓说的话、造的词。这些语言是自然的美,也美得自然。如果网评多用用这些词句,应该能既不失文艺范儿,又不丢生活味儿。效果至少不会比那些深奥、隐晦的语言来得差。

  在论述的时候,生活也能来帮忙。一方面,我们可以用第一人称视角,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进去作为例证。这样的例子肯定比发生在三千年前的典故或者八万里外的外国案例更能让人信服。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入生活常识百姓思维。和海恩法则、木桶原理、豪猪距离、零和游戏等专业范儿十足的理论相比,生活中的道理更容易让大家接受。比如“平生不做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在官三日人问我,离官三日我问人”等这这些流传于民间、相传于口口的道理,或许更具有认同感和亲和力。当然,有些土话可能会有一些圆滑世故的成分。这就需要在写进网评的时候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择其优者而用之,其不优者改进之。

  在选择评论对象的时候,我认为网评可以多关心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儿,多关注柴米油盐酱醋茶。像埃及新宪法、美国空袭伊拉克极端组织、地球2.0版本等这类新闻,不是没人关注,但和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网评可以涉猎一二,但主要精力还是应该放在社会新闻里。

  当然,网评也不一定非得围着新闻转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只要有普遍意义和评论价值,就都能拿来当由头使用。比如:替考、评职称买论文、家长打点老师、老师体罚学生中的善与恶等等,都是绝好的素材。我觉得,生活中常见的,才是喜闻乐见的。网络评论不能缺席。

  以上是“从生活中来”,至于“到生活去”,我是这样理解的。评论也一种观点,不被人接受或者起不到建议指导作用,就“嘴上抹石灰——白说了”。这就网评需要把道理说得深入浅出,说到人心坎上。一篇网评哪怕就感染到三五个人、只影响了一两秒钟,这也是极好极好的,因为我们可以积少成多、跬步致远。

  此外,还应该知行合一。有个同行曾说过,写网评不光是给别人拿主意,同样也是在自己提个醒。在网评里提倡的事,作者就得身体力行;在网评里反对的事,作者就得坚决抵制。比如我们呼吁无私奉献,那平时自己就得多做好事;我们反对奢侈浪费,平时就得注意节水、节电、少开车、多步行。也就是说,网评在影响读者之前,要先影响作者;在走进读者的生活之前,要先走进作者的生活。这样的话,网评就不只是挂在网上的文字,同时也是生活。有了生活,网评就离大放异彩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关键词:网评,大放异彩,价值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