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问政”要敢于亮剑更应勇于实践
从报纸问政到广播问政再到电视问政发展到现如今互联网下的网络问政、微博问政和微信问政等,问政形式日趋多元,但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问政方式都不如电视问政来得直观,更加刺激,省略彩排直奔主题,氛围恰似古代“诸葛亮舌战群儒”般令人窒息,效果显而易见。 群众日常生活所出现的种种问题从客观上反映出政府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是否符合民之想、民之需,执行过程中是否出现庸政、懒政,在密切联系群众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情况。阳光问政,群众对干部的监督和建议会变得更主动,提问题更能直击要害,这也是“电视问政”的题中之义。 不由得想起以往开展“电视问政”的情景,现场之火爆,辣味十足。有的职能部门负责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一度语塞”,有的被问后“汗流浃背”、如坐针毡,更有甚者就地免职无任何商量余地,当群众“考官”们清一色的红灯抑或“哭脸”的时候,不知那些台上的干部官员是否会无地自容,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怎么监督官员?如何监督?监督政府的渠道太少,很多干部喜欢“踢皮球”,“打擦边球”,本该解决的问题拖之又拖。电视问政作为民主监督的重要手段,能给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更大的空间,知道群众的关注点是什么,不仅仅是宣传,更是现场解决问题的平台、载体。虽说镜头下的逼问确实能解决一两件问题,但要不想让电视问政沦为“空头支票”还需制度化的监督与回访,不能囿于情面装糊涂,承诺很多,践诺却微乎其微,要敢于亮剑,更应该勇于去实践自己的诺言,提高政府公信力。 电视问政在和谐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凝聚百姓期许的同时也传递着官员的担当和决心,成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带,及时传达社情民意,成为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手段和方式。让群众去帮助发现工作中的各种问题,要求干部不断完善健全弥补政策之漏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出实招,做实事,解决问题,提高行政效率,只有把问题解决好、落实好、出实效才能得到公众认可,让群众满意。 电视问政也需进一步探索“常态化”的发展,媒体运作要独立,官方在尽可能的去介入、参与的同时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一个被监督者,过度干预、介入和过度宣传正能量正是对节目的伤害,要逐步实现从以干部为主导向以群众为主导的转变,成为满足公众参政、满足公众监督部门的一个渠道,才能真正实现“阳光问政”。(赵勋虎) |
关键词:电视问政,互联网,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