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严办”高考季撕书学生,你怎么看?
高考季学生撕书,是释放压力不必苛责“严办” 7个高中毕业生,因为撕书,被通报“退学”。尽管校方回应称,学校电子屏上的通报,“是做给其他学生看的”。但这种“杀鸡儆猴”,委实让人觉得怪异:晚自习撕书,固然扰乱秩序,可真到了“勒令退学”的地步? 回到撕书这件事上来,抽象地说,撕书好像有辱斯文。远的不说,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文人都还特别“敬惜字纸”:对写有字的纸张不乱扔,不拿来包食物、垫屁股,不和钱放在一起。2012年,广东江门圭峰山上发现的“字冢”,亦是例证。不过,世易时移,凡事都需要在特定语境下来分析,撕书这个说法,如果加上一些前提,未必就真是大逆不道的事。 譬如去年7月,在葡萄牙举行的欧洲汉学学会第20届双年会开幕典礼上,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要求主办方将会议手册上第59页有关蒋经国基金会赞助部分全部撕掉。汉办主任在海外“撕书”,立场而言,未必就算不可理解。至于孩子们在毕业季撕的“书”,大多是笔记试卷、参考资料。一来,基本也没什么循环利用的价值,留不留着怀旧,也是个人选择;二来,这些所谓的“书”即便不撕掉,问问校园里的保洁工,也不难打听到最终的去处。可见,撕不撕,差别的只是作为废纸的形态,而并不在于其功能有了天壤之别。至于意淫那些被撕毁的“书”承载着文化与文明的说法,帽子编造得实在有点过大。 撕书这件事,在有的学校是“劫”,在有的学校却是“节”,我们不赞成撕书的行为。2012年高考前夕,宜宾市一中新校区教学楼,被撕碎的书本漫天飞舞。校方大度表示,学生自己组织扔卷子是“传统”,学校认为这是学生在释放压力,“不鼓励”也“没有过多地制止”。此外,成都市的新都一中、河南省信阳市潢川中学分校区等,也都曾上演撕书的“壮举”。尊重学生的意愿,成了最走心的校方表述。 在“要想成功,必先发疯”的高三岁月,以撕书为情绪纾解出口,释放经年累月的压力,总比压抑或爆发更健康有益。说白了,这是最人畜无害的一场仪式,宣告着禁锢岁月的解放,宣示着应试教育的荒诞,宣泄着青春荷尔蒙的热量。谁不曾天马行空、谁不曾年少轻狂? 相较于正经八百的成人礼,漫天飞舞的碎裂的书卷,是青春疯狂的印记。它就像成人世界的西红柿大战、泼水节、泥浆派对——再不疯狂,青春就老了。撕书这件事,与其无妄地道德诘责,倒不如让它成为毕业季自由来去的一种乐趣吧。(邓海建) |
关键词:高考季,撕书,道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