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患关系不能仅靠打领带
广东东莞儿童医院的男医生都穿上衬衫打了领带,该院院长钟柏茂对媒体称,这个必须有,这个对“改善医患关系有帮助”。 (4月21日《南方都市报》) 近年来频频上演的患者杀医暴力事件,把医患关系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肩负救死扶伤使命的医院,咋成了暴戾恣睢之地?有人直批患者缺乏理性、丧心病狂;有人将矛头对准医生,责怪其治疗不力……此次,东莞儿童医院让男医生都穿衬衫打领带,声称是为了改善医患关系,这一新闻刊发后,自然立即引来网友热议。笔者认为,此举或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医患矛盾,但就整体而言,仍有偏离医生本职工作与职业形象的嫌疑,可能会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 何为职业形象呢?通俗地讲,就是“干一行要像一行”,即职业形象需要恪守一些原则性尺度,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尊重该行业文化的要求。只有当职业形象符合主流趋势时,才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职业价值。如果只凭想象,“医生打领带可改善医患关系”的说法,确实有些道理。试想,一个医生上班若不穿白大褂,而是像个老矿工出门干活一样,邋遢现身于患者面前,想必留给病人第一印象好不到哪里去。毕竟“人无礼,无以立”,“穿上衬衫打了领带”自然会为医生形象加分。 然而,医生的诊疗工作却是有着统一的规范标准及特定的技术要求的专业行为,不是光凭“穿衬衫打领带”就能做好的。一名优秀的医生,除需注重着装礼仪和改善服务态度外,更离不开严谨的专业训练和严格的临床实践。如果仅是希望通过穿衬衫打领带来提高医生“养眼”指数,达到提高服务质量及改善医患关系的目的,那么,它就成了只作表面文章的哗众取宠之举,不仅会误导社会忽视诊疗的技术含量,而且有悖于医学救死扶伤的精神。至少可以说,如果将改善医患关系的希望,仅寄托于诸如“医生打领带”这样的“花边”新闻,无异于隔靴搔痒。 而从技术层面讲,医生的白大褂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隔离防护,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的发生。那么医生的领带是否具备这样的功能呢?其不但不具备隔离防护功能,而且可能帮倒忙。美国一医学专家一项研究结论显示,领带是病菌滋生的温床。该专家认为,医生在病房里俯身看病时,他的领带可能和被褥及病人产生接触,进而沾染细菌。此外,不少医生还有一个“致命的小动作”,即看完病洗手后,习惯拨弄、拉正领带,因而双手会沾染上细菌。而领带不像听诊器、白大褂可频繁送洗,其洗涤的次数有限,这更增加细菌滋生的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带可谓是造成院内感染的“恐怖分子”。 可见,“医生穿衬衣打领带”是舍本逐末之举,虽有可能让医生变得养眼一些,可是模糊了社会所认同的医生职业形象,更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要改善医患关系,缓解医患矛盾,不能耽于“领带情结”,既要“重末”更要“重本”。除尽快补齐医保投入“欠账”,均衡优质医疗资源的配置,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外,还要注重改革、完善医院与医生的赢利机制及薪酬体系,让其能凭着良好的医疗环境、精湛的医疗技术、优质的医疗服务,赚取合法与合理的回报,从制度层面保障医患双方的权益。此外,要建立与健全医疗纠纷仲裁和分担医疗风险机制,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如此,才能让医患关系重回和谐轨道。(屈金轶) |
关键词:医患,医疗,职业,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