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娃,重点高校喊你来上学!
4月15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布了各自针对农村考生的招生计划。其中,清华的“自强计划”最高可降65分录取,北大“筑梦计划”的招生线则最低可降至当地一本线。在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降、引发社会对“寒门难出贵子”热议的语境下,这些“计划”无疑是一种理性的纠偏。然而,实事要办好、好事要办实也不容易,本期抢头条关注这一话题。 防范“农村版高考移民” 重点高校纷纷向农村考生发放“优惠券”,当然是好事,至少利大于弊,然而一进入实操层面,又不免令人忧心,尤其是公平焦虑。在分析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两则招生新闻:4月13日,内蒙古招办做出决定,取消了54名考生2015年高考报考资格。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叫“高考移民”。据4月16日《中国教育报》报道,某自治区高考录取分数线相对内地高考大省有时会低100分左右,成为高考移民目的地。从2009年至2013年,该地查处高考移民每年都在1000人左右。打击高考移民风声渐紧,依然有人铤而走险走老路,说明了什么? 高考被认为是时下最严格、最公正的考试之一,仍不断地遭到挑战。一些人削尖脑袋、挖空心思钻政策空子,政策的一点点瑕疵都会被撑大、撕裂,钻进来。重点高校向农村考生倾斜的招生计划是否也有这种风险?理论上是存在的。首先,以户籍划分的招生政策,与户籍制度改革趋势相左。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深入,一些地区已经不再有“农业”与“非农业”户口之分,统一为“居民户口”,譬如陕西已全面铺开,今年6月底前完成。这样的话,“农村考生”要以什么为身份标识?如果以居住地计,接下来的问题是,何谓“农村”?其次,乡镇、农村户籍管理远没有大城市严格,落户并非难事,尤其是那些从农村出来、根子还在乡下的群体。如此一来,农村考生优惠政策会不会催生“农村版高考移民”? 这些情况我们能想到,大学招生部门也能想到。譬如北大就规定,申请考生及其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须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区域的农村,本人须具有当地连续3年户籍和当地高中连续3年学籍并实际就读。3年户籍与学籍,是一道硬杠杠,也未必高不可攀。瞒天过海、偷梁换柱、弄虚作假等等,只有循规蹈矩者想不到的,没有长袖善舞者做不到的。甚至于在最后一关——学校招生,仍有被“攻陷”的可能。 要想政策不走样,先从政策的科学性、规则的合理性入手,严格“农村考生”标准,不给钻空子者留下灰色地带。再从程序上保障,譬如公开程序、公示制度、惩罚措施等,保证它是一条带电的“高压线”。如此,“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才有坚实的基础。(练洪洋) |
关键词:重点高校,农村学生,录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