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可以有,“唯论文”思维须破除
一个医生,论文数量和临床医治成效到底哪个更重要?一个教师,教学水平和署名研究文章多少究竟哪个更关键?答案貌似是清晰的,现实却是模糊乃至相反的。职称论文遭遇诟病日久,人们年年骂,年年却被无奈裹挟。日前,一名四川青年教师在网上发表“自白书”,再次痛斥职称论文种种弊端,更激起了各界的讨论和热议:职称论文到底该不该取消?(4月14日新华网) 职称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某种程度上它是对人的工作能力和技术职阶的反映,更重要者,它跟工作收入紧密挂钩。在相同领域,高级职称者与低职称、无职称者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是蛮大的。高职称不仅仅体现在工资收入方面的优势,更可以给职位升迁加分。因此,人们追求高职称是非常可以理解的。这也是个人上升在职业领域的重要表现。 在当下职称评介体系中,“职称论文”是很难绕过的话题。关于职称论文,医生吐槽“医术厉害的人不写文章,而写论文的人往往不看病”,教师吐槽“我给别人代写(职称论文),别人评上了我却没评上……评职称看的也不是论文了,拼的是走后门的关系谁硬”,甚至有国企高级工程师“连基本的技术原理都说不清楚……都是花钱买论文评上的。”针对职称论文的种种不满,以及围绕职称论文生产、销售、发表等一系列过程的灰色利益勾兑,无疑已让职称论文原有意义大打折扣,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将其推到“取消”的尴尬境地。 走形、变味、造假大行其道,职称论文已然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本来,职称论文只是考量跟职业能力相关的学术体认的一个指标而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职称论文”被过于拔高,甚至被固化为评定职称的核心指标。这显然与“职称论文”的本来意义相悖。职称评定陷入“唯论文”尴尬怪圈,罔顾不同职业实际情况搞“一刀切”,重职称论文、轻实践能力,以至于出现“医生越来越不会看病,老师越来越不会教书”的怪现象。如此本末倒置,“职称论文”显然到了必须改革的关口了,如果不是简单取消的话。 职称评定“唯论文”的另一个结果,是职业论文衍生出一个庞大的“论文经济”产业,职称论文的写作、购买到发表,养肥了一个庞大的灰色利益共同体。我们没有翔实的数据可以判断,究竟有多少“职称论文”是职称评定者自己写的,又有多少是通过“论文经济产业链”购买的。但通过购买论文以及杂志版面“发表”论文从而评定职称,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应该不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笔者曾见过某机关报整整两版都是所谓“论文”,好几篇出自同一单位,甚至一人同时“发表”两篇。对于专门生产“职称论文”获利的情形,笔者在写作中多少了解一些,也曾被邀请参与“论文生产”,只因不感兴趣而作罢。 职称论文可以有,“唯论文”思维要不得。“论文经济”不仅养肥灰色利益群体,而且腐化学术氛围,加剧了学术造假之风。“职称论文”越来越受诟病,在于职称评定体系无视职业发展实际情况,某种意义上甚至已陷入“唯职称论文”的泥淖。论文对职称评定固然有必要,但如何平衡职称论文与工作能力的权重配置,如何让职称评定更加契合工作实际,让职业发展更加回归能力导向轨道,是职称评定体系健康发展的严肃命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职称论文”备受诟病,深度原因在于职称评审制度染恙在身。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破除“唯论文”思维,须更加注重对职业实践能力的考核,合理配置职称论文的权重,同时加大对论文造假的惩处力度,让职称评定回归职业本身实际需要。(凌国华) |
关键词:职称,论文,技术,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