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高考标语止于励志想象
高考季临近,各种高考冲刺标语开始盛行于校园。除了“拼搏努力”、“背水一战”等传统口号,90后学生们还想出了更多幽默风趣的标语,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高三白活”等。记者调查发现,几乎每个高三教室里都挂着标语,种种冲刺标语集体大爆发,拼命型、励志型、文艺型层出不穷。(5月19日《河南商报》)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考标语多是“梅花香自苦寒来”之类,传统而含蓄。不过短短十余年,高考标语愈发展现出白热化的意味。“发狠”与“拼命”型的高考标语虽然还是在励志,不过显然,它表达出的更是一种围观者正在洞见的现实:“拼爹”横行、社会板结程度加剧的当下,尽管教育成本在逐年攀升,大学生的就业处境也越来越艰难,但高考仍然是“最不坏的选择”。正因为如此,他们不能不“发狠”,不能不“拼命”。 我理解高考标语中蕴涵的情绪,不过更想提请关注的是:即便高考为“最不坏的选择”,它改变命运的功能也正在弱化。换言之,就算有高考,普通学生也可能越来越拼不过“高帅富”。譬如,重点大学中的农村学生越来越少,其所占比例的下降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再譬如,在一些省份或城市,超级中学往往垄断了清华北大等名校在当地录取名额的绝大多数。 如果连上大学都在变得机会不均等,又如何能在社会竞争中“胜出”?以上的种种事实,让激昂的高考标语略显苍白。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它指向的,无疑还是高考本身的话题。时至今日,高考虽然整体上的公平性依然留存,但其自身的弊端也开始遮不住。形形色色的高考加分,防不胜防的高考移民,种种乱象频出,让来自权势家庭的学生更容易上好大学。尤为重要的是,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差距巨大,且在不断拉大。当种种蚕食高考公信力的举措纠葛在一起,高考标语也只能催人黯然。 如何让高考可以持续实现社会的流动,不至于窒息社会发展的活力呢?在高考标语激起的舆论涟漪后,我们不能不省思这一点。无论如何,高考标语依旧是板结年代最后的励志想象,请以纠偏来呵护年轻人的这份想象。(尔冉) |
关键词:高考,标语,励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