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大片”遭质疑的背后
11日,江西新余上演了一出警民联动的“爱心大片”:新余城南华润万家超市广场,两名持刀“劫匪”劫持了3名“人质”。在警察、特警与“劫匪”的僵持中,一名9岁的男童出现了。他“勇敢”上前给“劫匪”送水,掩护身着便装的女警将“劫匪”制服。随后,新余市长为这名男童颁发了“见义勇为”奖牌。 这煞有介事的“警匪大片”其实是一出戏,专为这名9岁男童——邹骏億“私人定制”。小骏億身患罕见的“肌肉营养不良症”,他最大的愿望是“当一名警察”。为了孩子的心愿,新余市政府和新浪江西共同举办“新余有爱帮小骏億圆梦”大型公益活动,策划和导演了这场“警匪大片”。 为讲究“大片”的“真实性”,新余市出动了11名荷枪实弹的真正特警现场“入戏”,市长亲临现场授牌。这场“私人定制”的结果是,小骏億圆了当“警察”的梦,新余市政府在获得广泛关注、赢得赞扬和感动的同时,也受到批评和质疑。 在“新余发布”的微博评论中,一片点赞声里,也有不同的声音:我不否认这件事情传递的正能量,但政府介入过多,并事前在贵微博预告,大量的媒体记者前去采访,让我感到有点“作秀”。 相比这种弱弱的表达,腾讯微博上的质疑声显得不客气得多。有网友直接批评说,美国小“蝙蝠侠”是正义的化身,不涉及现实法律。中国小孩的‘小警察’行为,算是模仿秀还是政府公安部门在作秀?帮患病儿童圆梦之类的事,应由社会爱心人士为之为宜,国家公器公权力并非个人私产,岂能任意处置? 专业人士的质疑表达则显得更加理性。中国广播网采访了公共管理专家丁兆林。丁兆林认为,和私人慈善爱心行为不同,使用公共资源发扬爱心要更加慎重。虽然个体的不幸应该被同情,但同样是公共资源,如果仅为一个人服务,则有损公平性原则。这类事情更该由民间机构、非营利组织来做。动用大众资源,或者说是公共财政纳税人的资源的话,规则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场颇费功夫的“爱心”策划,却遭遇了这么多质疑的声音,显然是新余市政府始料未及的。圆梦行动有着良好的初衷,也确实体现出政府的善意和作为,但也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参与慈善公益活动,怎样表达发声,才能为政府既赢来关注也赢来美誉?完美的策划,不一定带来完美的效果。这显然不仅仅是营销学的范畴,还涉及公共关系学和传播学,更关键的是,要考虑到民众的心声和他们真正的需求。 与此同时也需要反思:政府的责任边界在哪里,哪些事情该由政府做,哪些事该由政府动员社会组织,或者让它们自发完成,在使用公权力时,该有什么样的规则,该受怎样的约束? 此次事件之后,“新余发布”又置顶了一条微博:“请一起为小骏億圆行走梦”,号召新余市民为男童捐款,帮助他站起来。我更愿意看到这类圆梦行动,不仅能够帮到小骏億,还能实实在在地帮到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我想,网友会毫不犹豫也毫不吝啬地为其点赞。当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获得关照,当政府工作更多以“以人为本”之时,服务于民才不会被视为“作秀”。(李菁莹) |
关键词:新余,警察,劫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