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企业登记由“严进宽管”改为“宽进严管”
上周五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本周一起,责成工商部门对企业注册登记制度进行大幅度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放宽和取消(并非全部取消)企业注册资本条件,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股东(公司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和缴足出资的期限;推进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改为认缴登记,具体做法是,由公司股东自主认定出资额、出资方式和出资时限,并对出资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法律责任。 附带的改革事项是: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自由查询(以往手续繁杂),使企业信息透明化;放宽对新办企业经营场地(所)的登记条件,具体放宽幅度由地方政府自定;加快建设各地企业信用信息公共查询平台,并最终实现全国联网。 细心的读者已然发现,上述企业登记改革的做法几乎全部照搬上海自贸区的企业登记新政。这至少说明,改革的力度和速度比人们想象的更大更快。 此项改革的思路是,过去对新办企业工商审核实行“严进宽管”,如今则改为“宽进严管”,以实现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 但凡办过企业的人都有深切体会,经营企业很难,注册一家企业更难。最令企业头痛的是筹集登记注册的资本金,许多新办企业属于“新人”创业,一无原始资本积累,二无担保企业可找,三无资产抵押。少数幸运者好不容易“融”齐了注册资本金,除去不菲的融资成本,验资等各道环节还得再被有关机构扒“几层皮”。于是,各种非法手段应运而生,其中尤以虚假验资最为盛行。 工商部门设置验资门槛并非全无道理。其制度设置初衷是减少企业经营失败或违法经营败露后的赔偿风险。多少年了,验资的游戏和猫儿腻工商部门一清二楚,但验资制度的僵硬规定和“形式作用”,却保护工商部门日后无须为拆烂污企业无法履行“有限责任”而承担任何行政风险乃至道义自责。 于是,在各方皆明知验资分明是“游戏”,压根就起不到为新办企业者设置高门槛之作用,并将众多创业者挡在市场之外的情形下,验资的“游戏”却年复一年上演。 随着新政策的出台,各方反应不一。对新办企业而言,“宽进严管”肯定大受欢迎。但对已办的“老企业”而言,则平添了与“新企业”经营交易的诚信风险。众所周知,注册资本金的取消或放宽,经营场地要求的降低,意味着在诚信严重不足的当下国内市场,势必出现大量皮包公司、空壳公司。同时,由于注册资本金门槛降低,又意味着违约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的赔偿能力进一步缩水,“老企业”一旦上当受骗,损失将进一步增大。 凡事总有利弊两面,任何改革皆然。如何趋利避害,是企业登记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市场的关注点是,工商部门如何体现“宽进”后的“严管”?由此形成的社会观察点是,近期,譬如在一两年内,能否先办成两件大事:其一,各地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平台建设及全国联网;其二,一旦有企业失信能否严厉查处,这又涉及一系列法律法规,需要赶紧“补钙”。(钱塘人) |
关键词:注册资本,企业登记,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