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文化,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近来,随着公众对文化保护的日益关注,一股广府文化的“寻根”热潮,正在千年羊城中乘势而起。各种民间社团用行动表达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关切,各路“民间达人”纷纷崭露头角。日前,中共越秀区委宣传部、共青团越秀区委员会开展“广府文化推广优秀项目征集活动”。经过多轮PK,“广府通草画传承与教育”等6个项目脱颖而出。这些项目将获得越秀区委宣传部提供的资金、宣传、业务指导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并向公众展示。(9月29日《南方日报》) 这次越秀区宣传部和共青团越秀区委开展“广府文化推广优秀项目征集活动”,很好地反映了文化在民间的活力和强大的生命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长期以来,民间文化蛰伏起来等待春天的到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大重申了这一政策。党中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号角。 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需要一定的条件。过去,我国的许多优秀文化传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保护,更遑论创新和发展。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的艺人都进入了各类艺术团体,政府给发工资,外出演出的费用也由政府出。这样一来,艺人与观众产生了距离,艺人与市场脱离了关系,文化产品没有了市场,观众找不到文化产品来消费,导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样匮乏。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带来物质的丰富,港澳台艺人在内地的演出推动形成文化市场,一大批内地草根艺人也取得了成功,比如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和本山传媒集团,郭德纲的相声和德云社,杨丽萍的孔雀舞和云南映象等。与此同时,很多艺术却举步维艰,如京剧、粤剧等戏曲,还有很多的文化艺术都因为艺术与市场的脱离断裂而生存艰难,苦苦支撑。港澳台艺人来内地演出,场面火爆,甚至一票难求。而内地很多优秀传统艺术则变成了“箩底橙”,无人问津,非要政府出钱派票才有观众。 文化作为一种资本,需要考虑投入产出比。文化团体首先要考虑在养活自己的基础上平衡商业与公益。文化团体可学赵本山郭德纲杨丽萍等的创业和运作模式。文化要推广,必须找市场,也就是寻找消费群体,搞好自己的定位。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并不矛盾,正像党中央提出的,要把文化产业变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没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怎么可能成为支柱产业?成了支柱产业,社会效益也就有了。一个优秀的文化项目,必定是观众喜闻乐见的,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项目一定是优秀的,受市民欢迎的。一个受市民欢迎的文化项目,一个有众人追捧的文化项目,一个有众多消费者的文化项目,一定是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 在文化项目推广问题上,政府应当汲取过去的教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应当制定鼓励政策和制度,设立促进文化发展的基金,或者更多地鼓励民间资本设立促进文化发展的基金,制定得到基金支持项目的标准,并向所有文化团体开放,门槛不要太高,只要不违法,只要不有损公序良俗的文化项目,都可以获利政府基金的支持,对民间文化要一视同仁,防止厚此薄彼,埋没了好的文化创意,让民间文化之花自由开放,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市民精神生活,提高幸福指数。 文/万庆涛 |
关键词:文化,民间社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