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浪费钱”不只是“读书无用论”
女孩考上成都一所本科高校,父亲不让她读;父亲算账:读4年书花8万,如果打工至少挣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9月2日《成都商报》) 女儿考上大学父亲不让读,因为父亲认为上大学是“肯定失败的投资”,不愿意“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在开学季读到这样的新闻,平添一种别样滋味:之前被视为象牙塔的大学,如今竟然形象如此不堪。虽然这只是个案,也许不具有典型意义,但是,这位父亲的做法,却意外赢得了很多“好事者”的肯定和赞同。因为,眼光只看短时物质,这套上大学的投入产出理论,未必没有道理;但是,上大学的价值,真的可以如此功利化看待吗? 这个案例无疑是“读书无用论”的极致表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上大学被视为浪费金钱浪费青春,其实也是高度物质化社会现实的折射。时下青年的所谓理想,大多都是与物质有关,房子车子票子;这不能说不正常,但是如果只有这些,也难说很正常。“上大学浪费钱”的观点背后,体现的其实不只是“读书无用论”,更需要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去上大学?为了找份好工作,为了赚大钱,为了好的物质生活,这些当然无可厚非;只不过,除此之外,是否还该有点别的? 英国教育家亨利·纽曼说,大学的目的就是训练社会的良好成员,“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公众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处于清醒的状态,推进政治权力的运用以及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概括为我们常讲的话也就是:提高国民素质。所以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原本并不仅在于就业。完全为就业市场服务,那是职业技术培训学校的专职,大学不能“重复建设”成“就业培训班”。 大学教育的高度市场化、产业化,以至于就业不好的专业就减招直至停招,无疑是相当短视的行为。这样的教育办学思维也直接助长了“上大学只为就业”的就学观,如果上大学后找不到好工作、拿不到高工资,那么就“读书无用”,就是“打水漂”浪费钱。其实不是这样的,大学存在的价值不只是为企业输送人才,更要为社会输送公民,研究学问、增长知识这些本身就是目的,而不只是手段。并非什么东西都可以货币化的,上大学的“赚钱效应”被强调得太多,必然背离大学教育的初衷。 当然,之所以会有“上大学浪费钱”的社会观点流行,很大原因也在于当下大学教育质量的确堪忧。大学里“老板”太多大师太少,伪君子太多大师太少,大楼太多大师太少;此外,大学里的氛围很适合“混”而不适合“学”,生活在自私与狭隘的“小时代”的太多,做勤奋与自信的“合伙人”的很少,决心用努力与奋斗“致青春”的更少。“上大学浪费钱”不会无缘无故成为一种观念,“读书无用论”也不会无缘无故沉渣泛起,提高大学办学质量,不仅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也是改善大学形象提升大学声誉的关键。当大学真正有声誉了,自然不会给人以“骗钱”的印象。(舒圣祥) |
关键词:上大学,浪费钱,读书无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