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无用论”为何在农村更有“市场”
在很多大学新生忙着开始迎接大学生活时,家住成都市槐树店路的玲玲(化名),却在为上大学的事和父亲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根据自己做小生意打拼成功的经历(他从农村出来,没有文化,在城市创业),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玲玲父亲把读大学比喻成一个“肯定会失败的投资”。他掰着手指头算了笔账: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肯定需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开始打工,四年至少可以赚8万,这样一来一回就是16万。这16万都可以拿去投资个房子做首付,或者直接开个店做生意也能赚钱。可是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一个工作每个月就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能赚回这16万。咋算都划不来。因此,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9月2日《成都商报》) 玲玲父亲的“读大学无用论”,只不过是千千万万农民父母对待子女教育的一个缩影,如今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或者“读大学无用论”的思潮甚嚣尘上,这不是农民不望子成龙,不望女成凤,而是农民根据自己的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经验。 经久以来,中国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严重落后地区,农民穷怕了,苦日子过得时日太过长期了,做梦都梦想着能够有朝一日发家致富,农民一门心思学习发展经济和赚钱的本领,一头扎进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勇敢弄潮,几乎什么都不顾了,只要能够吃得好,住得好,行的快,银行有不少的存款,就不愁脸上没有笑容,至于读书和文化,完全是农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调味品,可有可无,读书也许是城市人为了体面的装饰品。 玲玲父亲把读大学比喻成“投资”,虽然有些赤裸裸,但是却是从过日子的角度的慎重和科学的解读,一味地指责其急功近利和没文化也是过犹不及的不客观的妄自猜度。掰着手指头算大学的投资账,经过计算咋算都划不来,因此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不能不说表现了农民的精明,虽然说人不能光看眼前利益,但是不算计眼前利益怎么能够体现脚踏实地和稳扎稳打的过日子,不算计眼前利益怎么能够有长远利益的实现?长远利益固然美好,但是有很多的长远利益越来越偏离实用性和生活性,是务虚而不是务实,要将这些道理讲给像玲玲父亲这样的农民,无异于对牛弹琴,因为“活在当下”和信奉“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观在玲玲父亲这样的农民身上根深蒂固,要改变很难。 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大学无用论”也是从一个侧面对当前大学教育弊端的抨击,当一些大学校长热衷于当官,热衷于争权夺利;当更多的大学之大仅仅表现在校门和教学楼之大、之气派;当一些大学老师不再热衷于“传道授业解惑”和教给大学生做人之道,而是热衷于挣课时费、赚外快和不学无术;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育人之道,在于大师。师强则学子成才,师惰则误人子弟。办好大学的奥秘在于名师如林、唯才是用、兼容并包、宽容尊重。大学精神的核心是以育人为第一要旨,以全面人才教育为大学使命。可是如今,一些大学精神越来越势利,越来越背离教育宗旨,以至于一些大学生浑浑噩噩混完学业而毕业,更为关键的是,即使走出校门,却又面临就业“拼爹”以及“官二代”的潜规则资源侵占,不公平就业如影相随,怎么能够让玲玲的父亲不固执地认为“读大学无用论”?(魏青) |
关键词:读大学无用论,农村,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