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不如捡垃圾”并非仅因观念落后
虽然拿到了成都某高校的本科录取通知书,但玲玲的父亲固执地认为“读书无用”,他宁愿出钱资助玲玲做点小生意,也不愿“扔几万学费进去打水漂”。(9月2日中国新闻网)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一“三从四德”如今有了现实演绎版,究其根源却是由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低迷以及就业工资不高。一句话,上半天大学出来,还不如一个捡垃圾的。玲玲父亲的观点不仅仅由于观念陈旧、落后,更反映了当今社会的普遍存在现象。 “大学四年学费加生活费要8万,如果高中一毕业就打工,四年至少赚8万,一来一回就是16万。拿去读大学,毕业后也许找不到工作,或者找到工作每个月两三千元,又要四五年才赚回这16万。”人生的目标不能局限在16万元钱上,上学的目的除了找一个好工作外,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修为,在面对同样的家庭、生活琐事时有着不一样的心境。然而,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高文凭低报酬的现象,几年的大学费用需要毕业后更多的几年才能赚回来,这样算来,的确体现不出深造后的优势。 广大待业青年扭曲的择业观,是造成“毕业即失业”的主要原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脑力劳动者往往比体力劳动者有着略高的社会地位,因此干净体面、清闲舒适成为广大毕业生的择业标准。眼高手低、拈轻怕重、好逸恶劳的心理作用下,纷纷跻身公考、事业单位的就业瓶颈中,几百比一甚至几千比一的超低“中标”率下,大部分难逃炮灰的命运。 教育缺乏实用性,是导致毕业生无用武之地的根本原因。学校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相差悬殊,并且部分专业没有及时更新,早已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就导致了部分学生学无所用,走出校园后不能很快定位自己,因而迷茫、困惑,怨天尤人。 上大学不如捡垃圾,并不是一句玩笑话,它包含了部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失望,对社会就业形式的隐忧。解决这样的问题不能靠拒绝求学来实现,因为金钱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有幸福感、满足感、成就感等待填充。 只有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才是最完美的,这,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曹金金) |
关键词:上大学,捡垃圾,择业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