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的春晚相声小品让幽默更筋道
但是,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带尖带刺,有棱有角的作品进入春晚语言类节目,更需要社会特别是某些官员的包容和对艺术讽喻性的宽容和理解,否则,只有冯小刚的一厢情愿也会“惹是生非”。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去年中央电视台相声大赛期间,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师胜杰就对相声的讽刺性遭遇的社会反映大倒苦水:“相声本身是讽刺的艺术,但现在相声创作不敢讽刺,否则就会上纲上线,对号入座。你讽刺一个处长,全国所有的处长都不干了,这就更别提局长了……甚至你说年轻人不好,年轻人也都有意见,那相声演员还能拿谁讽刺?只能毁自己了,这个就很低下,也很可悲。”(2012年9月19日新华网) 相声的本质属性还是讽刺,讽刺相声,用讽刺手法,将社会生活中或者各行各业存在的种种假恶丑用相声语言表现出来,通过“包袱”展现出来,把老百姓气愤的不良社会现象,有针对性地加以辛辣的讽刺,让讽刺相声代表老百姓说话,到达一种讽刺的精神按摩,以此来建设和谐社会,众多相声名家赖以成名的相声名段,很多是以讽刺见长的,侯宝林先生的《夜行记》,马季先生的《多层饭店》,高英培先生的《钓鱼》等都成为流传甚广的讽刺相声代表作。 相声是一朵带刺的花,讽刺是她的基本特性,相声中的讽刺并不是直白的、义正词严地批评,而是对某种不合理现象进行夸张,通过“抖包袱”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在讽刺的笑声中笑后若有所思,受到教益,得到规劝,而不像纯娱乐相声那样,一般笑过之后很难再有回味,这种寓讽于乐的文艺形式,曾经非常火爆,但是现在却命运磕绊,不少人喜欢“对号入座”,将“泛指”当成了确指,把艺术批评当成了“通报批评”,背后折射的社会现象发人深思。 任何一种讽刺艺术要在社会立足都很不容易,喜欢“对号入座”也是我们遗传下来的文化糟粕,芸芸众生,不可能让人人都是懂艺术的人,都是欣赏艺术的达人,讽刺相声也不例外会因此而落入俗套,但是这并不代表社会和老百姓不需要讽刺相声,讽刺相声是一种更高级和更有艺术境界的相声,更能够体现相声艺术对于社会文明的推动,为此,弘扬相声艺术,先要拯救讽刺相声,讽刺相声多了,不但是相声艺术的福祉,更是宽松艺术氛围的需要,也是社会文明的福分。 |
关键词:春晚,相声小品,讽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