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时政经济

“临时工”比例能否一刀切

http://www.hebei.com.cn 2013-08-11 07:4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近日,人社部就《劳务派遣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辅助性岗位用工比例拟不超过10%,引起舆论不小争议。面对3700多万劳务派遣工的庞大群体,“一刀切”式比例控制是否可行?会否伤及这些群体原本脆弱的权益?很多人对此表示担心。

作为一种执行性立法,人社部以部门规章寻求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理应考虑到规定的可执行性。开门立法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意见,能够为立法决策者提供参考,以更加审慎的态度和相对科学的立法规范劳务派遣。那么,部门规章应否规定劳务派遣人数的具体比例,这既考验着立法的技术,更考验着政府的魄力。

从正当性上分析,劳务派遣本意针对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工作岗位,这决定了其只能是正式用工制度的补充,如果大量“临时工”散布在“三性”岗位上,会对国家的劳动法律形成规避,最终伤害到立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现实中出现劳务派遣失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用工单位为节约成本而行规避法律之实。就此而言,限定劳务派遣比例,恰是执行劳动合同法的体现。

对行政序列里的劳务派遣进行比例控制,则更具法治价值,因为这关乎政府的权力边界与纳税人权利。行政系统里若供养一个庞大的临时工群体,自然需要强大的公共财政支撑,而这部分负担最终会转嫁到纳税人身上,甚至加剧一些部门执罚经济的冲动。立法规范劳务派遣的数量,既是从源头上控制行政权总量,也是寻求纳税人同意的程序正当性基础。

现在的问题是,由部门规章来具体规定一个10%的比例是否可行?这就要求对各行业劳务派遣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更要对不同行业对劳务派遣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具体的比例或许在实证的基础上还可以调整,但立法思路值得肯定。

以往的事实证明,一旦涉及政府部门自身利益,改革的难度就很大。记者采访发现,执行10%比例最大的困难不在私企,而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一旦压缩这些行政系统内的“临时工”,又不能影响政府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质量,势必增加在编公职人员的工作量,让其产生“不适应感”。但这块硬骨头不仅不应构成立法的障碍,反而恰恰是政府改革的攻坚所在。政府只有增强改革弊病的决心和魄力,从立法上切断各级部门和国企的“非分之想”,才能最终确立起公务员应有的职责规范,进而形成与劳务派遣人员相对清晰的职能分工,并从根本上减少“临时工”执法带给公众的不安与风险。(傅达林)

关键词:临时工,比例,一刀切,劳务派遣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