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关头,请勿“8点20发”
华商报报道,近日西安一民警说:“一位年纪约60岁的老太太正带着孙子要过马路,不小心被26路公交车撞倒卷入车底。由于南稍门十字的车流、人流非常大,事故发生后,很多路过此地的行人都停下来驻足观看,还有人不断拿手机拍照,但就是没人打120。” 这一场景让我想起一幅著名的获奖照片,一个赤身裸体的小女孩孤独地疯跑,背后是冲天的爆炸火焰,这一越战中残酷一幕被记者收入相机,成为新闻史上的经典。照片虽然获得殊荣,但记者见死不救的举动引发了世人的谴责,也触发了新闻史上著名的有关“救与不救”的新闻伦理大讨论。 当然西安老太的一幕与越战照片不一样,前者是路人,后者是记者。记者不救人因为一些古典的新闻伦理要求他们像“墙壁上的苍蝇”,要静观事态不能干预。路人见死不救并不受新闻伦理影响,何以也学记者无动于衷呢? 这是一种现代人独特的“信息冷漠症”作怪。在网络空间和虚拟世界里,个个都是拔刀相助的勇士,路见不平一声吼,以至于把幻觉当现实,却把现实当做身外之物。这是一种独特的心理学上的分裂现象。即时发条老太被碾的微博表明我“在场”,发的时候加上一两滴流泪的头像,说不定还加一句“好可怜”、“救救她”的评论,看到接力转发无数,一种虚幻的满足感油然而生。现实中,他们却和小悦悦事件中的路人一样,不施以援手也不干预生活,永远处于“缺场”。 过度沉迷的微博瘾君子与鲁迅笔下的看客没有本质不同。对虚拟的满足永远“在线”,对现实的帮扶却永远“掉线”,游戏中的成功能让他们热血沸腾,生活中的困难他们却避之唯恐不及。此情此景早在上世纪刚跨入网络时代门槛之时,已经被不少有识之士所预见。他们是一群网络中的巨人,行动里的侏儒。 无论是“大V”还是“不加V”,首先应该是社会人,其次才是网络人。社会角色是皮,网络角色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科技不能超越生命之舟,至于微博更不能凌驾在道德良知之上。“8点20发”一度流行,一方面是微博影响力的见证;另一方面表明网民其实讨厌身后的虚假、伪善与收买。西安老太事件再次将虚假伪善推向极致。网络只是工具,当冷血的工具占据了你的心控制了你的手,接下来被拉黑将是你我的灵魂。(付瑞生) @apollo781109:围观是国人的传统,遭鲁迅痛批后至今无甚改观。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有了微博微信这些高级辅助手段,似乎使人更加乐于围观。总是热衷于生产内容传播信息,但却常常丧失了一些最基本的伦理。是举手拍照还是行举手之劳?值得思考。 @柠檬小王子不爱吃柠檬:这个时候都还在拍!还有没有轻重缓急! @Maggie跃:想救人的肯定有,但是都是不敢救! @鼻孔君__权世界:救不救先不说,问题是一群围观的没人打120,怎么,心疼那几毛钱?我记得打120不要钱的吧。 @张漫姿_Momoco:这些人都怎么了,难道一张照片能比救一个人的命还重要么。帮着打个电话也不行? @雄哥QQ:微博微信时代,人人争当“记者”; “法制社会”,人人勇于推卸责任! @边走边看v说好的幸福呢:手机病!最讨厌吃饭时候一圈人拿手机拍照。 |
关键词:路人围观,微博,8点20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