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走笔:“自由时间”的魅力
一家IT公司创造了一个备受媒体好评的管理政策——工程师在工作时间段可享有“20%自由时间”。据报道,这一政策带来了明显效应,该公司一些颇受用户好评的产品都与该政策有关。 尽管人们对“20%自由时间”的执行情况褒贬不一,但很少有人否定该政策的初衷:解放那些有创意的员工,让他们在自由的时间里,以自由放松的心境,创新构思、实现发明,而不受上级管理者的过多干涉。主动地在工作时间段为员工划出自由时间,体现了管理者对人性、个性的尊重。这样的尊重又给管理者带来全新收获:创新思想不断涌现、员工忠诚度提高等。 为何“自由时间”有如此魔力?这正是“自由”使然。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是真善美的合一,是人追求的一种生存状态和发展境界。追求自由的过程是自我潜能释放的过程,能使人迸发出创造力。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思想是自由的精灵。自由时间就是这个“精灵”的舞台。法国小说家、哲学家加缪认为,自由是一个能使自己变得更好的机会。古往今来,诸多伟大发明的灵感都迸发于“过渡时期”——人们刚刚醒来或陷入沉睡时,洗澡或慢跑时。《心理学》杂志的研究成果认为,抛开烦恼,做点简单琐事,任由思维信马由缰地游荡,可激发出富有创意的思路。 自由是创新的前提,自由时间孕育自由思想。1905年,爱因斯坦这位年轻的“专利所苦力”(爱因斯坦这样称呼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和工作期间偷偷地研究物理学,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开创了科学革命的新局面。虽然爱因斯坦的“自由时间”不是雇主主动提供的,但对他来说,这的确是一个“自由”的时间。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聪明的管理者不是约束这些天赋,而是有效利用这些天赋。“20%自由时间”是对创新欲望的疏导和激发。在这些时间中,员工不再是公司“机器”上运行的“部件”,而是有主观意识的完全自我,拥有更多表达个人意志、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和机会,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兴趣。脸谱创始人扎克伯格认为,在一个成员说着不同语言、思想不能自由“滚动”的大企业里,拿出20%的时间去自由交流、沟通想法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执行政策远比制定政策复杂,当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在修正类似政策的执行方法时,也听到了“20%自由时间”在执行过程中渐渐浪费的叹息声。企业企划和个人愿景、约束与自由,总是相互伴随的矛与盾。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把握自由时间的精髓,对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门深刻的学问。 |
关键词:管理者,爱因斯坦,工作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