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精彩博文

不要拖教育公平的后腿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18 09:37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有一则新闻引人关注:广东省东莞市近日发布义务教育阶段新莞人(外地户籍来莞工作和生活的人)子女积分制入学积分方案,父母的学历、职称成为外地孩子积分进入公立学校就读的最重要指标。按照文件,初中学历有15积分,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有100积分。而在该市的服务年限、参保年限及居住时间等指标则分值较少。不少人认为,依照父母学历高低来决定孩子入学涉嫌歧视。对此,东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方案是按照东莞对人才需求的考虑制定的。东莞不能满足所有新莞子女的教育需求,只能先解决东莞比较需要的人”。

  东莞根据人才需求制定的教育政策,乍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毕竟每个城市的教育资源有限,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大量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涌入相对发达的城市,城市管理、教育资源“压力山大”的问题将不可避免。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设定一些条件和门槛,似乎也情有可原。但是,不论东莞市有关负责人解释的理由怎样冠冕堂皇,都不能不正视这样的现实:在公立学校把一些“新莞人子女”拒之门外的同时,也对教育公平打了一个很大的折扣。

  众所周知,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不仅是百姓的多年夙愿,更是衡量教育公平、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尺。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法律对流入地政府的职责说得清清楚楚。在法律面前,东莞市的这种“积分”政策显然有失偏颇。

  结合本地教育资源的具体情况,考虑到本地的人才需求与未来发展,地方政府在保证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作为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政策,为他们的子女就学提供一些便利条件,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问题在于,“优秀人才”的标准是什么?难道学历高、职称高的就是“优秀人才”吗?难道那些为城市默默奉献而学历较低的打工者就不是人才吗?

  宁波市有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名叫徐辉,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他为这座城市扫街十余个寒暑,成为首批落户宁波的10名外来务工者之一。他曾说过,“作为新宁波人,我和家人感到很幸福,我愿意一辈子为这个城市扫地。”在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千千万万个徐辉这样的优秀打工者,谁敢说他们不是城市的功臣?如果用学历和职称“一刀切”,限制他们的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岂不是对人才标准的扭曲?岂不是对教育公平的损害?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步伐,不仅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而且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实行了免费。在此基础上,一些经济社会发达地区宣布实行12年甚至15年免费教育。虽然推进教育公平任重道远,但是地方政府决不能打教育公平的折扣,特别是“不差钱”的经济发达地区,更不要拖教育公平的后腿。

关键词:义务教育,东莞市,需求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段沙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