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伪贫困生”应着力事后惩罚
为防止"伪贫困生"钻空子申请助学金,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机电学部宣布建立严格精细的贫困生筛查程序,其中包括每月话费不得超30元,手机总值小于500元,电脑总价不得高于3000元。(3月28日《楚天都市报》) 设定这一标准背后的校方逻辑值得反思。贫困仅仅代表的是家庭经济状况,而诸如“贫困生就应该艰苦朴素”只是把贫困生“标签化”了。哪怕嘴上不说歧视,这一思维依旧暴露出割裂心理。当贫困生拿着苹果几件套走在街上,当贫困生每月开销巨大,这种固定思维就受到了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只能感慨一句:世风日下,自己过得还不如贫困生。 但一个正常的社会不能因为一个异化的现象而质疑整个事件的合理性。对“伪贫困生”的不满不能诉诸广大真正的贫困生群体。诸如查询每月手机话费,设置最高限额,是精细量化贫困生的生活水平,更是来自校方的歧视,这也是这条新闻引起舆论声潮的原因。 助学金的主要功能应当是尽可能惠至每一个需要的人。因此,助学金的设置应当“宽进严出”,对申请助学金的人的限制要少,一纸家庭经济状况的证明即可。倘若在申请的门槛上设置多重屏障,以防止“伪贫困生”投机,只怕挫伤了一部分贫困生的申请积极性。而既然“伪贫困生”可以在证明上造假,多重屏障对他们来说只怕也难起作用。如此,既违背了设置宗旨,也没有达到筛选目的。 对助学金发放情况的确需要监督,但这种监督应当私下进行。需要充分照顾贫困学生的尊严,不能人为创造歧视环境。从目前的新闻报道看,有些学校采用投票选举的方式,更让人匪夷所思。如果可以采取“我心目中的贫困生”的方式来决定助学金的发放的话,这与奖金何异?只怕这一监督措施又异化成拉帮结派,高票当选的不过又是投机者。 其实,要杜绝“伪贫困生”最有利的措施应当是加大惩罚力度。比如一经发现,全校通报批评,计入个人档案,在校期间不享受一切荣誉等等。只有当行为可预期,当违规的成本大于获利的成本,投机者才能真正减少。 文/钱瑾 |
关键词:伪贫困生,助学金,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