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意识也需要“去伪存真”
在网络社交媒体发达的当下,人们谈论政治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公民意识也在各种微博吐槽中得到彰显。但对微博中公众的吐槽热情,我总有一种怀疑,那亢奋的批判激情能不能叫公民意识呢? 近年曝出的一些网络热点事件,诸如“表哥”“房姐”等———不同于“地沟油”、“毒胶囊”,这些事往往同大多人日常的衣食住行没有切身利害联系———这些事件最初在网络上也有庞大的转发量,但转发往往多出于一时兴致,转发者对事件并没有深入了解,评论也浮于表面,只有部分人会主动持续地关注事件的发展与最终结果。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现状:多元信息通道让我们随时可以了解这个社会上发生了什么、什么与我们相关,但真正关注这些的人却并没有显著增多,我们更关注的仍只是个人的穿衣吃饭、开工放假。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们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能侃几句政治经济话题。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知识积累与理性思考,人们表达的不是理性观点而是一时情绪。于是当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我们往往直呼法治与公平这些大概念,批判中国现状,把问题归因于制度,但无意、无能探求解决之法。待热度一过,此类思考便被抛诸脑后。这种行为既无关事件核心痛痒又于社会无益,只是“伪公民意识”在作祟。 现状提醒我们,社会发展需要真正的公民意识。这种公民意识所指的远不是能应景地批判几句贪官、点评两句时事,或对不公宣泄情绪,或在网上对未经司法判决的嫌疑人进行简单粗暴的道德指控———这甚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暴民行径”。在我的理解中,公民意识需要我们理解个人、社会和国家之间的联系,将自己置身于“公”的社会中,做一个关心社会议题并能理性思考的“民”。具体地来讲,公民意识需要我们在面对引起群情激奋之事时不作简单粗暴的是非判断或纯粹的情绪宣泄,而能基于理性思考提出中肯的意见与可行的方案,且这种关切社会应是持续的“练习”而非“赶时髦”。 目前的难处在于,很多人空有热情,理智不足,又坚持不住。如此的“伪公民意识”让人聒噪、哗众取宠、焦虑,以至于每次的“火星”都能引起舆论火灾,而人们争当“伪公民”往往是想让外人眼里的自己不那么茶米油盐,这也是对公民意识缺乏正确理解的表现。生活不是阳春白雪,人们有绝对正当的理由关心自己的穿衣吃饭;而且恰恰是这些个人生存利益的本能才构成了我们关心社会、共建社会的原初动力。我们应做的,是在脚踏实地经营个人生活的基础上,出于最朴素的个人生活理想,对社会的发展也怀着点“理想主义”并以己度人、以自身度社会地去行动———或者改变就是从此开始。 值得欣喜的是,在信息传播发达的现在,我们有愈发多的途径接触到这些富有理想精神的探讨,有助我们形成理性判断;也有愈发多的人逐渐意识到现代社会的建设首先在于“开启民智”,而自己的这种“去伪存真”的行动正是从最细微也最重要的角度做出的努力。(黄子健) |
关键词:公民意识,微博,吐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