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代表作
201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从事诗歌创作57年,所写的诗一共只有163首,平均每年不到3首。与之相对的,则是当下某些作家惊人的写作速度:据说有的畅销书作家,一本二十万字的书,一个月内就能完成,一天能写出六七千字,一年就有近十本书问世,真可谓“高产作家”。 一个写作者,能多为社会贡献一些精神食粮,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本来是好事,可是,如果只因追求发表数量而忽视了作品的质量,那么这种好事就要大打折扣了。世界上最可怕的垃圾是什么?也许就是文字垃圾,生活垃圾污染的只是人的身体,而文字垃圾损害的则是人的心灵。当下的中国,出版业异常繁荣,每年出版的图书那么多,但是在这么多图书中,真正能被记住的又有多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与创作者们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在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环境中,很多人已经静不下心来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去打磨一部作品了。作者都没有心思来打磨作品了,读者又怎么会有心思来品读作品?这样下去,尽管创作者似乎都很高产,其实常常成为盲目比拼数量,这样的创作虽多何益? 纵观中外,真正决定一个作家是否伟大的,不是其作品的数量,而是质量。很多优秀的作家,一生只写过一本书,但却在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有的只因一首诗或一句诗,就成为流芳千古的名家。作家丁玲曾提出过著名的“一本书主义”,大意是指一个作家必须写一部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书,要有一本足以支撑自己的书,作品不能光图数量而忽视质量。 卡夫卡说过:“我们需要的书,是一把能够劈开冰山的利斧!”经过细致打磨的书籍才是精品。记住周国平的那句话:“要想流芳百世,何必鸿篇巨制,一首小诗足矣。” |
关键词:作家,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