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社会民生

农民工“春运食谱”折射了什么?

http://www.hebei.com.cn 2013-02-03 07:40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今年64岁的农民工王新周是河南南阳人,在北京门头沟做土建工半年。他乘坐1月27日晚上的火车回家,大约要12小时;他没吃晚餐,工友给他送了一袋橘子,他说,可以对付到家里。而方便面、香肠和煮好的鸡蛋,成为许多农民工春运旅途中不变的食物。(1月30日《新京报》)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不仅让深夜守候的观众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也带给人们超越美食的社会思考。“妈妈的味道”也好,“粒粒皆辛苦”也罢,透过美食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更多地观察人和食物、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这一切,正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换言之,农民工“春运食谱”也不是独立的食物,而是食物后面的一个个人。

  俗话说,“民以食为先”。究其原因,这与中国长期是一个农业社会,老百姓的一些重要价值观往往和吃饭问题联系在一起。当食品成为一种抽象的象征符号,人们便利用它的社会表现功能来进行社会身份的再生产。当富人以吃贵重的东西、吃稀有的东西为荣的时候,农民工却将消费维持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工资水平低、社会保险参与率较低、居住状况和工作条件较差,业余生活单调枯燥、权益保护有待强化、医疗和子女受教育问题突出。从这个角度上说,“春运食谱”是农民工生存状态和生活处境的空间迁徙和情景衍生。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民工为了更好的生活来到城市。上车前未吃晚饭的农民工王新周,靠砂糖桔充饥的悲情或许属于个案;但在他的身上,也许隐含着农民工群体生存状态的复杂信息和集成密码。农民工在城市挥汗如雨的同时,却将心理归属之“根”埋在了乡村。春运既勾连了农民工对故土亲人的思念,也勾连了农民工对更好生活的追求。

  在“一票难求”的格局下,农民工既面临着购票难的问题,也默默地承受着跋山涉水的劳累、食物粗糙的酸楚。实惠的方便面、鸡蛋和香肠,成为他们漫漫返乡路上最经济的伙伴。满满几大包行李,属于他们自己的物品却屈指可数;给老人孩子带的礼物,成为他们表达情感最有效也最直接的载体。

  因此,套用一句流行语,农民工的“春运食谱”,是“痛并快乐着”。当回家的欲望和亲情慰藉的憧憬组合在一起,春运的艰辛便被冲淡了许多。然而,只有通过切实的举措不断改善农民工在市场中的机遇和地位,并加强社会保障、优化生存生态,农民工的“春运食谱”才会更新换代。(杨朝清)

关键词:农民工,春运食谱,一票难求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羊城晚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