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河北纸媒

社会信任为何成为了稀缺品?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11 10:5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2-2031社会心态蓝皮书》显示,中国社会总体信任指标进一步下降,低于60分的及格线,人际间、不同群体间的不信任进一步加深和固化,导致官民、医患、民商等多种社会冲突增加。

  早在2011年,社科院就发布了第一本《社会心态蓝皮书》,当时京沪穗的社会信任总体得分为62.9分。社科院专家认为这已经到了社会信任的底线,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健康运行。而今年分数下滑至59.7,已经跌破了底线,早已不是“不及格”这么简单。

  信任犹如社会生活的空气,互信的稀薄已经令人难以喘息。我们不放心把权力交给有关部门,因为“房叔”、“表叔”会把权力寻租;我们不放心把孩子交给学校,因为他们可能遭遇伤害;我们不放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因为担心会被讹诈;我们不放心吃一顿饭,因为商家卖给我们的可能是地沟油……难怪网友调侃,我们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末日,我们相信的是我们什么都不信。因此,也就不难理解本该愤恨却钦佩、本该谴责却赞美的“社会情绪反向”。

  为什么社会信任日益成为稀缺品?有人认为这是因为传统价值观念已经瓦解,商业文化泛滥,而新的价值认同却没有形成。这种说法当然没错,但这样一种笼统的认识,让本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坦然把责任推给历史。社会信任之所以稀缺,其实是因为有人没有履行承诺。当官员坐拥数十套房产而百姓买不起房,政府失信了;当白酒卖出天价而消费者喝出塑化剂,企业失信了;当爱心在捐款箱里发霉而慈善机构负责人却开着豪车,社会机构也失信了。有了公权力、商业利益和社会机构的这些恶例,信任丧失难免因果相循。信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好感,当这种好感因为社会不公而丧失,人与人之间就再难有互信的基础。

  要重建社会信任,首先要刹住某些公权力和商业利益的横行之风,厉行改革,畅达法令。严格意义而言,监督的盛行正是信任不足的结果,而诉诸于法律更凸显信用缺失的窘境。但是现阶段,我们依然需要提倡以公民监督和法律有效执行来构建的以惩戒为基础的信任。这是因为社会信任跌穿底线,互信基础十分薄弱。只有通过改革,重塑社会规则,拒绝不可信任的人,才能让社会信任彰显。

  信任归根到底指向的是人心,关照的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面对社会信任缺失,我们不需要犬儒主义的愤世嫉俗、同流合污,不需要偶像崇拜的超脱世外、自愚愚人。要重塑信任,我们需要对普通人保持信心,从信任你身边的人开始,让信任的星星之火燎原。

  在改革不断深化的年代,我依然坚信公民社会才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内涵。当我们的社会逐渐向公民社会转型,社会信任网络必然更加稳固。我们或许可以期待,尽管现实还不那么完美。(杨子非)

关键词:社会信任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燕赵都市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