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时评

从“两会金句”读懂中国发展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何鼎鼎
2018-03-07 09:29:44 
分享:

  看望政协委员,强调“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让外界再次热议“中国式商量”;与内蒙古代表团畅谈高质量发展,让“不能只盯着羊、煤、土、气”成一时焦点。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下团组的讲话和互动,引发舆论关注和社会热议。

  回顾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时间,一个鲜明特点是喜欢从“小事”问起。2014年到广东团,发问“珠三角现在PM2.5是多少”;2016年到青海团,又问“青海有的地方面积很大,农牧民看病怎么解决”;今年在内蒙古团,他详细询问了赤峰市松山区大庙镇小庙子村人均耕地、蔬菜种植、市场价格、道路等问题,甚至包括垃圾处理等民生细节。

  一个村庄里,可能就藏着一个中国。“解剖麻雀”、见微知著,是共产党人重要的认识论、方法论。总书记问起的这些“小问题”,其实都不小。空气质量背后跟着群众的大健康;农牧民看病问题难不难,与社会保障息息相关;垃圾处理是个“先进指标”,它的普及程度反映着绿色发展水平。处处叩问民生、每每触动民心,正是因为小切口、小指标,能测出群众获得感,能反映治理大气候。通过关注“小问题”了解“真情况”,揪住“小事”的改变来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也构成了过去几年中国治理的重要经验。

  两会需要提出问题,更需要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贯穿着新思想、新理念。历数过去5年,无论是以“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阐释绿色发展理念,以“亲”“清”二字定调新型政商关系,还是以“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来比喻加强民族团结,以“钉钉子”强调扎实推进作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金句,总让人耳目一新,总是能口口相传。透过这些关注点,人们看到理念的力量,更看到治理的决心。而借助两会扩音器,这些理念从字句变成行动,从会场共识成为全国性共识,促进了思想的统一、人心的凝聚,撬动了地方治理的改进。

  有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两会反过来又成为了校验场。在探访湖南十八洞村三年后,用“收入”和“娶媳妇”问起脱贫攻坚的现状;在吉林团追问:“白雪换白银换来了吗?”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上对一个地方的持续关注,也是一种“回头看”式的调研。认真,本不就是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吗?将工作放在台面上掰开了揉碎了展示,有成绩说成绩,有问题谈问题,敢较真、不回避。这种刨根问底的态度,同样是人民对于两会的期待。

  两会是“回头看”的校验场,更是“向前看”的观景台。回顾过去5年,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时间,引领着中国改革发展的轨迹。2013年,他在上海团提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是年秋天,全面深化改革确立时间表、路线图。2014年,他在广东团提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当年,做出“新常态”的判断,全世界开始见证中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决心和行动。2017年,他在上海团与四川团两次提到“绣花功夫”,昭示着无论是城市管理还是乡村振兴,精细化将成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两会是“吹风会”也是“发布厅”,端出的就是中国当下最核心议题,串起来就是一幅中国发展的路线图。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两会“时间线”的关注,其实就是对中国过去发展历程的审视,对中国未来发展蓝图的畅想。“小事”中有大视野,“金句”中有新思想。期待更多以小见大的分析、见微知著的金句,既彰显两会的开放与透明,更为中国未来凝聚更多共识和力量。(何鼎鼎)

关键词:两会金句,中国发展,开放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