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标准,建立符合中小学教师岗位特点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德才兼备、全面考核,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
对于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职称是教师职业发展生涯必经之路,是老师们收入的硬杠杠。职称和工资挂钩,职称的高低决定了教师收入的高低,不管是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基础性绩效等工资项目,还是年终目标奖,都与职称有着密切关系。
近两年来,一些中小学校规范支出,取消了课时津贴、超工作量费用、班主任津贴、加班费、教学奖等名目,更多地按照职称高低进行分配。哪怕你的工作量是高级教师的两倍,并且教学质量也比他高,但一年下来,收入却低于高级教师。在中部农村地区,估计高级和中级职称年收入要相差近2万元,并且还会影响退休工资。
这种“大锅饭式”的等级分配模式既助长了不少人的懈怠情绪,也挫伤了年轻教师的教育情怀。很多教师把评上高级教师当成职业的终点,一旦评上就没有了追求,千方百计要求少教课或不教课,脱离教学一线。当然,这也是年轻教师职业生涯中永远的痛。
申报职称之路布满荆棘。即使达到晋级各类条件,还需勇闯“二关”:一关是名额,由于高一级职称的名额比较少,很多学校甚至多年都没有名额,优秀教师根本没有机会参评;二是评审,不是你条件不够,也不是你不优秀,而是“僧多粥少”,竞争异常激烈,你不够“神通广大”。
教师职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但是,必须正视现今职称制度的弊端,其负面作用已经开始阻碍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了评高级,一些教师不潜心教书育人,忘了师德,甚至弄虚作假。
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可谓教育改革的“深水区”,它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进而影响教学质量。将教师待遇完全与职称挂钩,只会助长功利和投机心理,不利于教师踏踏实实搞好教学。实施职称制度改革,必须探索出一条既能突出教学实绩,又能体现职称荣誉性的道路。(周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