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发生一起电信诈骗案,这一次的当事人是一位女博士。
近日,在广州某大学做实验的女博士饶源接到一个自称是经侦民警的电话,表示饶源在北京开的一张银行卡涉嫌洗钱。此后,假冒的公检法人员接连登场,要求其筹集128万元,打入所谓的“国家账户”。饶源信以为真,连续5天汇款85万元,等到1月11日再也联系不上对方时,才发觉受骗。(《广州日报》1月15日)
类似骗局警方有着太多提醒,媒体有着太多报道,只是因为博士的身份标签,特别是其“对新闻八卦没有兴趣,微信朋友圈功能是关闭的”,这才有了话题性,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同情永远是一个社会弥足珍贵的品质。在很多公共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和感受到同情心的力量。然而,当一些人觉得骗术并不高明,而且主观性地认定以当事人身份不应该受骗,这时给予的可能不再是同情,而是嘲笑,甚至谴责。在很多人看来,饶源遭遇的是一个没有太高技术含量的骗局,作为高知识群体的一员,她在不该跌倒的地方跌倒了。
可恶的是骗子,不是被骗的人。很多人感慨,在信息社会,怎么还有“泡在实验室十年从不看朋友圈”的人?是的,我们看到了洞明世事的人,他们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得精明和优秀,自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可是,现代社会为什么不能有“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
不管什么时候,专心专注的精神品质不应该受到诋毁。许多业有所成的人大多是这样,他们也许未必认可“十年不看朋友圈”,但如果他们都表现出“猴精”的一面,反而是社会出现了重大问题。我们不能因为骗局太多,而忘记了天真、乐观、对他人充满信任本来并非坏事。
“精”和“傻”永远是相对的,一个再精明的人,在不擅长不关心的领域,也可能会表现出“傻”的一面。那些攀登上科学高峰的人,他们有在事业上“精”的一面,也往往有在生活上“傻”的一面。而且,当他们摘取科学皇冠时,曾经生活上的“傻”,也会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细节。就像现在,如果这位女博士没有遇到电信诈骗,最终攀上了科研的高峰,“泡在实验室十年从不看朋友圈”就会成为亮点,而不是槽点。
如果说这位女博士不了解社会有问题,那让这个社会过于复杂又是谁的问题?让科研人员安心科研,让每个社会成员不因诈骗提心吊胆,不被不相干的事情分心分神,难道不是社会的责任吗?(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