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友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要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从2012年底到2016年底,全国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到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4.5%。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这些数字说明,我国的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我们也要看到,在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降低标准”和“吊高胃口”的现象。我理解,所谓“降低标准”,就是指通过一些“输血”的办法,暂时达到了脱贫标准。但由于没有根本性措施,过了一段时间就又返贫。所谓的“吊高胃口”,是指因为财富来的太容易,致使一些本已经脱贫者,又不断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前不久,一位基层干部和我讲,他分包了一个贫困户,年龄不大,身体也很好,只是因为失去了工作,而陷入贫困。于是,这个基层干部就通过相关单位,帮这个贫困者安排了一份工作,每个月工资3000多元。而这个贫困者上了几天班,就不去了。说是工作太累,没有自由。接着又不断找扶贫干部,要求自己不上班,仍然每月开工资。这个基层干部气呼呼地跟我讲:“这些人,是明显地被惯坏了。”
这样的事,我也遇到过。有一年春节前,我们到农村去慰问一家贫困户。一进院,就发现地上有很多从房顶上滚落的玉米,也没人收拾。院里的杂草和垃圾,足有半尺厚。进了屋里,只见炕头的墙上,写着一行字:“独坐南屋养精神。”这户人家的主人,是40多岁的夫妻俩,没病也不残。据说他们还有两个20岁左右的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当时我的心就凉了,这样的户,会贫困吗?该贫困吗?即便贫困,也是“养精神”养出来的。只可惜我们带去的米面和肉,都白给这样的人吃了。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指出,“不降低标准”,指的是要保证脱贫的质量;“不吊高胃口”,则是一个新提法,主要是因为现在脱贫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脱贫标准定得太高等,要防止脱贫变成“过度福利”。他还说,脱贫质量一定要保证,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养懒汉。(12月21日《北京青年报》)
“吊高胃口”,也与不恰当的脱贫宣传有关。前段时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某地扶贫女干部嫁给她所帮扶的贫困男子的新闻。本来一个光棍贫困户,转眼间有了工作,有了房子,还有了一个开工资的老婆。这样宣传扶贫,很容易让一些贫困户想入非非。而其实呢,这户人家的房子,是拆迁分的,工作是先找好的,即便两个人一见钟情,也是万中有一的个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有的贫困,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虽然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能够缓解危急,脱离贫困,但要达到富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收入要一点点增,台阶要一个个上。这些道理,一定要和被扶者说清楚。对于那些不愿意劳动、不愿意创造,只想坐享其成,而且胃口越来越高的人,也要给予严肃的批评。因为扶贫的核心是扶志,是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失去了脱贫的志向,再扶也扶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