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

改革•印记|越走越宽的路,渐行渐远的愁

来源: 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作者:于海新
2017-12-01 17:27:20 
分享:

  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之旅,给时代打下了印记,也给了我们每个人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而最令我畅怀的,是越走越平坦的旅途,越走越宽的马路,曾经令人喟叹的行路难,如今是“改革春风劲扬帆”,实现了“千里江陵一日还”。

  如今,纵贯南北,东西交织的公路网、铁路网,在三十年前,是想都想不到的。我还记得那时村村都是土路。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家屋后那条影影绰绰、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小路很窄,只有一米多宽,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过。沿着这条路一直向北,穿过萍河河堤,就能到我家的麦田,越过麦田往北,能到我所念过的初中,这条小路写满了我儿时的故事。

  那时的田间路,并没有带给我陶渊明笔下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美感,而是满满的“愁”。

  晴也愁,雨也愁。农忙的时候,我会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前梁上跟着下地,一路崎岖颠簸;收获的季节,我会坐着爷爷的马车跟着长辈去挖红薯,一路尘土飞扬;雨天的小路,也并不像戴望舒笔下的雨巷那样令人向往,泥泞的路陷住过我的双腿,也陷住过爷爷的马车。“驾驾”的催马之声,伴随着马鞭不断奋力抽打的破空声,马鞭落在马身上的啪啪声,我们姐弟一起推车的吆喝声,那样狼狈的场面,二十多年后回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曲折的道路,泥泞的乡村小径,记下了岁月的蹉跎。

  离也愁,归也愁。沿着萍河河堤走上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一座名叫“下河西”的桥,那里是我和母亲等车回外婆家的地方。母亲从雄县嫁过来,离家不过百里,但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已经算是“远嫁他乡”了。母亲一年回一次娘家,总是带上我,我们娘俩扛着重重的绿色帆布行李包,穿过小路,走过河堤,去等待那辆通往雄县的汽车。一路颠簸近三个小时,经历数次旅客的上车下车,才能到达雄县县城。那时候没有电话,不能提前与外婆家联系,自然也没有人接站。我们要走过雄县县城南边那座桥,穿过小清河长长的堤坝,才能到外婆的家。转眼二十余年,母亲的乡愁,便镌刻在那一年又一年沧桑跋涉的旅途中。

  上大学之后,我一路向南到了石家庄。在大学读书时,离家不过三百里的路程,我却并不经常回家。从学校到市中心的火车站,再从火车站坐上慢慢悠悠的绿皮火车,然后辗转公交车到镇上,爸爸接我回家。几经周折,到家往往已近傍晚。如果周六回家,在家也只能呆一个晚上便要返校,这其中自然是万般不舍的。

  毕业后,我远嫁千里,到了爱人的家乡。那时候回家也是件头疼的事情,早上七点钟有一趟长途大巴,是能直接到我家县城的,按理说应该很方便,但我却极不愿意坐。每次带孩子回老家的时候,我头皮都发麻,要从早上五点半起床准备,六点半到车站,七点出发,这中间有一两次上厕所的机会,摇摇晃晃七个小时才能到家,大人还可以坚持,孩子却经常哭闹,这一天下来,用“心力交瘁”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

  前几年,这里通了到老家的高铁,这于我而言简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原来要六七个小时的汽车车程,坐高铁仅用两个小时。再带孩子回家时,临行前的打怵被满满的雀跃所代替。

  后来买了车,第一次开车回家时走的便是村北我记忆中那条小路,当我顺着记忆搜寻时,才发现村北那一片区域我已全然不识,萍河水早在多年前干涸,河堤已然不见,却多了一条横贯东西的高速公路,以前曲曲折折、纵横交错的的乡间小路被平坦的柏油马路代替,兜兜转转中我们竟然迷了路。爱人笑我怎么连回家的路都不认识了,我不禁感慨家乡的变化之大。

  是啊,在外漂泊的我,看过了公路变高速,天堑变通途,舍弃了绿皮火车坐上了高铁,怎么就没有想到改革的脚印已经遍布了祖国大江南北呢?二十多年前出门就发愁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水、陆、空四通八达的交通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着即将到来的春运格局。时代在变,我们回家的路越来越短。

  路的变迁,是改革的印记。我有幸能生在这个时代,把记忆写进改革的故事。改革的浪花在人们的衣食住行每一个细节里绽放,我们的记忆就像一部相机,一路见证了改革的脚步,从崎岖到坦途,从泥泞到繁华,一路见证了改革之花在祖国大地上从生根到发芽,从枝繁叶茂到满树繁花。

关键词:改革开放,时代,印记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