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通过展现能力与贡献获得“满意”的薪酬
当前,海归就业创业人员的收入状况怎样呢?据《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五成的海归月薪在6000元以上。其中,20001元及以上的占5.8%,10001~20000元的占13.7%,8001~10000元的占13.0%,6001~8000元的占22.7%。 日前,媒体记者随机采访了50位在杭州工作的海归,其中,起薪在6000-8000元的占40%,起薪在6000元以下的占28%。还有个例,某海归女孩6年花200万留学,回国工作被开2000元底薪,与杭州众多高校毕业生的起薪相差无几。他们接受采访时,较普遍地对薪水不太满意。 上述《调查报告》和这一采访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海归们回国后工作的状况。 一是个体收入差异比较显著。有高薪的(从随机采访报道的数据中可以推理出,其他32%接受采访的海归,起薪在8000元以上),有中等收入的,有起薪较低的。 二是日益接受用人市场选择。海归的群体越来越大(2000~2016年,留学回国人数从9100人递增到43.25万人,增长了近48倍。2016年当年的留学回国人员为43.25万人,同比增长5.72%),海归们回国后,通常都扎堆在为数不多的发达城市工作,通常要接受用人市场的竞争与选择。这中间,能获得什么单位与岗位,既有专业方向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每个海归个体智商、情商的影响,进而影响到起薪水平。 海归“接受采访时,较普遍地对薪水不太满意”,可能主要是基于他们眼界和心态上的优越感,认为应该获得更多薪酬,同时,也因为在海外学习生活期间,花费不少,从投入产出的角度,也认为应该获得高薪。 这样的想法,符合常理。确实,出国学习,行万里路,读异国书,眼界开阔,见识广博,而且国外一些名校的理念和技能,也有其先进性,这对海归们而言,在回国工作的职场上,是一个显著优势。 但是,是否存在所学不对路,或者“水土不服”的问题?是否存在胆识不足,心胸不够,择业随遇而安、得过且过的问题?是否存在眼高手低、亲和力差、实际操作能力差的问题?是否存在急于求成、想“一口吃个胖子”,而不反思自己对供职单位做出的贡献有多大的问题? 如果不认真考虑这些,单纯沉浸在对薪酬“不满意”中,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会持续加深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情绪的负面影响。 换位思考,如果海归是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可能也不希望自己招录的海归工作人员存在上述各种问题。 所以,海归们不妨树立通过展现能力与贡献获得“满意”的薪酬的观念。 对于有心胸、有魄力的海归来说,自主创业,是很好的展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这方面有很多好榜样,比如前几年报道的,在英国留学归来,在家乡河南农村创办耕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的师鹏飞,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大田作物,发展态势良好。又比如,先后在英国、加拿大求学后归来的李冠志,创办了北京涌金冠泰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主攻为企业提供低端人力资源的招聘流程外包服务,连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从美国学成归来的陈玮,在重庆创办誉存科技,以“金融大数据风控平台”项目创业,目前已为中国500余家企业和机构提供了服务。等等。 在现成的企业求职或供职,也是以海归的能力和贡献为王。这方面的例子比如,在美国学业有成的刘文娟,在电池材料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受到位于浙江湖州的微宏动力盛情邀请,担任研发副总裁,继续把高端电池材料研发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在加拿大学习研究风洞运营和整车开发的朱习加,回到家乡重庆,受聘于中国汽研汽车风洞中心,专业对口,如鱼得水。长安汽车集团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总工程师赵会,也是以真实的才干和创造的价值,受到所供职单位的重用。 俗话说,有为才有位。以自己的顽强拼搏和聪明才智,展现了价值与贡献,获得“满意”的薪酬,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这是部分海归好榜样所揭示的规则,也应该成为广大海归的共识。(嫣然) |
关键词:海归,能力,贡献,薪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