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这五年]精准扶贫必须下足“绣花”功夫
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河北省平山县干部群众以“赶考”的精神,瞄准最难啃的“硬骨头”——深山区和老弱病残贫困群众的脱贫,用足“绣花功”精准扶贫:精准识别一户不落,精扶产业一盯到底,精兵强将一干到底,志在打赢这最后、也是最艰难的攻坚战。(2017年6月19日《河北日报》)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交通条件差、房屋简陋、资源匮乏,当地缺劳力、缺耕地、缺技能、缺大病保障,脱贫难度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下足“绣花”功夫,注重精准发力,吃透当地情况,拿出过硬办法,做好贫困户、低保户建档立卡工作,精准摸清底数,精准实施帮扶,搞好对症下药、靶向治疗,避免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下足“绣花”功夫,就要做好精准识别,着力把“扶持谁”摸清搞准,一户不落。要一户户地分析原因、找出症结,去虚、去空、去粗,落小、落细、落实,选准扶贫对象。要建立一套包括家庭人口、收入、住房、耕地、生产资料、劳动力乃至孩子上学情况、病残家庭成员等要素在内的综合考核指标,按照一定权重逐项登记打分,逐一建档立卡。要建立贫困户申报动态考核机制,定期对扶贫对象进行考核,正如平山县实施脱贫销贫和返贫挂号动态管理一样,通过县、乡、村三级联网的贫困信息大数据平台,根据扶贫对象发展实际加以调整,稳定脱贫的村与户及时退出,应该扶持的扶贫对象及时纳入,坚决杜绝“扶富不扶贫”、“扶强不扶弱”的问题发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坚实基础。 下足“绣花”功夫,就要做好精准帮扶,着力把“怎么扶”做实做细,一盯到底。要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的重点就要落到哪里,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宜迁则迁,逐村逐户落实帮扶措施,要做到扶持到项目、受益到农户、责任到人头,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次平山县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对症下药、定向施策:对30086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产业脱贫;对628名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脱贫;对2291名贫困学生实行教育脱贫;对19671名低保和五保人员实行政策兜底脱贫;对2182名大病贫困人口实行医疗救助脱贫,真正把帮扶措施落实到每个贫困家庭、每个贫困群众,把精准扶贫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下足“绣花”功夫,就要选好精兵强将,着力把“谁来扶”做实做细,一干到底。脱贫攻坚不是一时之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打持久战,每个扶贫干部都肩负着结对帮扶的重要使命,要坚持主动沟通协调、求真务实,看实情、听实话、看真贫,帮着贫困群众出点子、跑路子,严禁“隔靴搔痒”,搞花拳绣腿式扶贫。这次平山县坚持把最好的干部派到扶贫一线,精心挑选出417名精兵强将,组建了139个工作组,与省市工作组一起奔赴脱贫攻坚最前线,实现了260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26名县级干部也分包了21个乡镇,帮助贫困地区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断掉穷根,开掘富源。2016年,平山县40852名贫困人口达到退出条件,164个贫困村达到退出条件,全县达到整体脱贫出列标准。 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这是硬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越是接近目标,越要坚持不懈,不能有丝毫松懈。要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我们必须下一番“绣花”功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真正做到帮到点子上、扶到根子上,确保扶贫过程扎实、扶贫结果真实,让贫困群众如期摘掉“穷帽子”,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个都不能少”,那将会是一个渐行渐近的美好现实。(刘凤敏) |
关键词:平山,精准扶贫,小康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