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有偿替课”利益链需要多方努力
在课堂上替“雇主”喊一次“到”就可以轻松赚到一二十元——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在山东济南高校众多替课QQ群里,“有偿替课”俨然形成产业链,明码标价,有的“替课族”能月入千元。全国各地的高校替课QQ群有200多个,每个群少则数百人,多则上千人。一节课(普通室内1.5小时)标准价格15元,最低价格不低于10元。(5月17日《工人日报》) 说到“替课”,相信有过大学经历的人都不会陌生。记得自己30年前在大学校园时,也因种种原因曾给人“替课”或被人“替课”,但那时完全是出于“义气”相互“替”上一把,绝没有金钱的交易,即使有报酬,也就是请吃一两根冰棍或喝上一两瓶汽水。而今,“替课”在大学里竟成了一种热门职业,那些明码标价的“替课”一族居然明目张胆地在大学里赚起了“外快”…… “有偿替课”现象在高校中出现,表面上看只不过是学生的“逃课”行为,而实质上是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学生找人“替课”,是对老师的欺骗,是对老师劳动成果的不尊重,更是自身不诚信、缺乏责任感的表现。而究其原因,恐怕与大学里师生交流不多不无关系。大学生走进校园,与之日常相处、经常交流的是辅导员,大多讲师与教授则是上课时来、下课即走,因而出现了学生认识老师、老师不认识学生的现状。而这无疑为那些沉溺于网络游戏、热衷于谈恋爱、感觉某些课程无聊而不想去听的学生提供了花钱找人“替课”的便利,而这还可以避免老师点名因自己不到课而影响了学分。而“替课”的同学仅凭一声“到”就能获得收入,因而也就乐此不疲了,由此形成“有偿替课”利益链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以,要打破“有偿替课”利益链,遏制“替课”现象发生,必须杜绝学生的“逃课”行为,而这需要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首先,作为大学生,认真学习理应是自己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职责,所以从入校之日起就要端正学习态度,加强自身修养,既认识到父母对自己寄予的厚望,又认识到学校所开设课程对自己成长的意义,从而从思想深处消除“混”的思想,自觉远离找人“替课”或为别人“替课”等不诚信行为;作为承担授课任务的高校教师,无论自己是讲师还是教授,都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使学生听课从枯燥乏味的感觉转向趣味盎然的享受;作为高校,要强化教学管理,对“替课”现象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应该依校规校纪予以严肃处理。同时,要针对“替课”现象出现的原因,从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师配备等方面着手,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学生上有所思、思有所解、解有所获。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能力、教学效果的考察及职称评定之时,也可以听一听学生的评价与反映,改变那种“重科研轻教学”的做法。 总之,“替课”之风不可长,必须对其加以遏制。目前,国内一些高校采取人脸识别、现场拍照等高科技手段让学生上课签到,防止“逃课”现象发生。这些手段虽然有效,但恐怕仍然是治标不治本,最根本的还是要在抓好学生诚信教育的同时,创新教学理念、改善课程设置、活跃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学到个人成长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如此这般,“替课”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有偿替课”的利益链也就会不复存在了。(肖怀中) |
关键词:有偿替课,利益链,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