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人人都是朗读者
继《中国诗词大赛》(第二季)后,央视又推出了一档文化类节目——《朗读者》。这档节目可谓是首播即获得头彩,好评如潮。节目朴质的主题,打动了普通大众的心灵,赚取“至真、至善、至美”赞誉的同时,更赚足了举重若轻的大众共鸣的泪水。 《朗读者》为何这么火?探其秘钥,文化是其根,真情是其魂。 一、访谈:人文气象,启化育之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朗读者》作为一档全新的原创节目,将文学作品和诵读艺术相结合,以“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构建了一台时尚品味、舞台艺术的视觉盛宴,真正呈现出一种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树立文化自信,建设文化育人工程。 如果说,“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的大格局,那么,《朗读者》就是要“讲好一个人的故事”,从而“讲好一群人的故事”。“访谈”环节就是这个故事最精彩的开篇,其落笔不凡处正在于其平凡之处,每一位被采访者,来自各行各业,来自我们身边真实的生活。但每一个人的访谈,却让我们阅读了一个人的精神传记,其不凡的意志、心象,将苦难、坚韧、信念、仁爱、和谐、奉献以及美好等品质坦露无遗,在潜移默化中荡涤心灵、启迪心智。 二、朗诵:情感共鸣,蕴普世情怀 《朗读者》最有价值的尝试性在于,它不是单纯要做一档优质的朗诵会,而是要将朗读者的情感,写作者的思想和观众的理解和谐统一起来;它也不是单纯地选择诗歌这种最善于运用的朗读文体,而是要将经典文本的各种形式,包括书信等应用文体都纳入朗读的视域中来。如果说,朗诵是一种表演艺术,是需要有一定的声音条件和专业的训练和技巧,并不是大众易于掌握、并普遍性参与、能够达到一定水准的艺术活动,那么,朗读者则不然,只要心中真情在,只要人间真情意,人人都是朗读者。 《朗读者》序幕中的朗读亭里纷纷等待的人群,他们诵读给亲人的文字,都是他们发自心灵的独白,语音面貌可以南腔北调,朗读状态没有表演技巧,声调不需要刻意掌控,他们只需随着情感的自然流动而真诚的道出即可,朗读者发出的是心音,是自然的呈现和抵达。而每一期节目中的朗读嘉宾,专业和非专业的都有,每一期都将经典的朗诵和民间的朗读多面貌呈现出来,既提高了大众的朗读审美能力,也以接地气的朗读真情打动读者,感同身受植入内心那些美好的情愫,引发情感共鸣,包蕴着一种普世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轻解析:向学之心,育文化生态 从受众角度讲,一档好的文化节目可以让观众从多样态的节目形式中轻松的吸取文化知识。《诵读者》在经典文本的择取和朗读时,往往插入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的轻解析环节,既有对文化名人的历史定位,也有对文本精髓的概括梳理,短而精,少而深,起到了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的效果。不仅带动了观众进一步了解和阅读的兴趣,调动了积极阅读的向学之心,更将文化生态的养护做到点滴累积,涓涓细流成江海。大力推进文化生态建设,是人类健康、有序、文明发展的力量源泉,《朗读者》轻解析,旨在呈现最好的精神食粮。 四、主题词:各美其美,扬美美与共的人间事 《诵读者》从目前已播出的六期主题词来看,“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可以说正应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每一期主题词,都不是冷艳孤高的大词,而是满满的人间烟火气,温情,朴素,真实,清新隽永。这些题眼,连缀起来,都是人间事的角角落落,生命生存的内内外外,像一串人性的珍珠,在生活的海洋熠熠生辉。 可见,《朗读者》已起到了文化传播、化育人生的使命的作用。这是可贵的,又是珍贵的。让我们期待这档栏目越办越精彩,接地气,传文化,承精神,秉德行,育仁爱,蕴美好,让文字和人心一样洁净、温暖,而有力量。 |
关键词:朗读者,文化类,节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