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长城时评 >> 时事快评

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从哪里来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边建军 2017-03-09 08:32:2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东望山乡常峪口联合党总支书记、元子河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建仁说,扶贫不能一味输血,要增强农民的内生动力,防止扶贫扶成“懒汉”。近年来,河北省在推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上下了很多功夫。这个方向是对的,但还应加强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注重实践效果,开展精准培训,发展“高精尖”种植户、养殖户,使农民种植养殖专业化、职业化;增强农民专业素质,提升主动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3月6日《人民日报》)

  贫困是经济物质问题,也是精神意识问题。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无论外部扶贫的主体提供的政策、资金、项目、技术有多少,最终起决定作用的都是人的因素,脱贫的最终动力都来自贫困者本身。如果从较长的时间来观察,即使外援在短时间内缓解贫穷,也不能够帮助贫困人口跳出贫困陷阱,因为外援极易导致贫困人口的依赖性,只有外援与自立的融合才是贫困人脱贫的必然路径。只有外力的帮助和内在的努力相结合,让被扶的贫困人口广泛参与到扶贫过程中来,发挥被扶者的主观能动性,脱贫攻坚才能不断得到推进,最终实现贫困者的最终脱贫。

  把贫困群众主动脱贫的志气立起来。扶贫先扶志。只有把思想扶贫的文章做好了,脱贫致富才有强大的内生动力。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群众倘若缺乏主动脱贫的志气,再扶,有时也白搭。如果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勤劳实干的精神,把扶贫与救助划等号,就必然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只有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实现“要我脱贫”、“帮我脱贫”向“我想脱贫”、“我能脱贫”的思想转变,才会“人穷志不穷”地发奋脱贫,才能彻底甩掉“穷帽子”。

  把贫困群众脱贫的能力本领立起来。扶贫先扶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认为,贫困者无法脱贫的根源在于其无法获得足够的人力资本投资,贫困出现代际传递现象与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入不足且缺乏热情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实现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重视教育是重要举措,既包括基础教育,又包括职业教育,不只让适龄的孩子可以正常接受教育,也让以往待业在家的青少年可以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从而成长为有文化、懂技术的新时代劳动者。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只有最大限度激发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潜力,把握住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外部基础和条件,实现内外结合,才能一步一步攻克扶贫难题!(边建军)

关键词:农民,脱贫致富,动力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