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海绵”补好城市的“里子”
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并审议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综观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涌现了12个新词。在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上,李克强总理提出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使城市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3月5日《人民日报》)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情况时,能够像海绵一样,及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并在需要时将蓄存的水再释放出来,既能治理城市内涝,还能更充分地利用自然水,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想想近年来一些城市遇到暴雨就频频“看海”,一些市民发出“有车有房还不行,还得有船”的感慨,足以理解海绵城市承载了人们的满心期待。然而去年有媒体报道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19个城市出现了内涝,类似这样的声音冲击着人们对海绵城市的美好愿景。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出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重新坚定了我们用“海绵”补好城市“里子”的决心。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首先要保护好城市原有的“海绵体”。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沟渠等自然水文设施都是天然的“海绵体”,要最大限度地保护这些水生态敏感区,对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运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不断提高这些“海绵体”的规模和承载力。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其次要对城市合理低影响开发。城市需要发展,但是在开发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要秉持对城市生态环境危害最低的开发理念,保留城市后续发展足够的生态用地,合理掌控开发强度。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还要建设好城市的排水设施。城市的排水设施如同一个人的德行,一直默默支撑着每一个人正常的衣食住行,对城市而言,则为城市正常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在用高楼大厦打造“面子”的同时,还要建设好地下管道、地下蓄水池、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里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海绵城市建设是个复杂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成,并且在建设中会涉及水安全、水污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要妥善规划和施工,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更注重质量,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兼顾表里两方面,真正建成宜居城市。(王晓) |
关键词:政府工作报告,海绵城市,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