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热点推荐

[e观沧海]好文风从何而来

来源: e观沧海微信公众号 作者:苏倩岚 2017-02-20 13:45:14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中宣部召开2017年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文风改进永远在路上”的批示精神,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改文风,更加体现群众观点、国情意识和文化自信,真正形成“长话短说、官话民说、粗话雅说、空话不说”的报道风格,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2017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记得一位老报人曾感慨,“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独特的呼吸;再微渺的细节,也能折射时代的印记。作为社会这艘航船的眺望者,新闻工作者肩负着特殊的职责和使命。然而我想,要想真正肩负起这种使命,就必须一以贯之地转作风改文风,从练就过硬的新闻本领改起,从磨出非凡的脚力改起,从融入有温度的真情改起。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好文风是在下功夫中摸索出来的。从中央媒体聚焦采编发流程再造,到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诸多探索,从瞄准媒体竞争关键点,到各项体制机制的完善,我们不难看出,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想把准时代的方向盘,就要与时俱进地耕耘好思想的沃土。就理论建设而言,只有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将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到新闻舆论工作中去,才能摸准时代发展的脉搏,承担好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就专业技术而言,只有注重学习经典著作、学习前人积淀、学习业务知识,从历史的、先进的、专业的好经验中摸索收获,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能更好驾驭各种题材素材,为改文风奠定扎实的理论与学术根基。

  记者“接地气”,文字才能“有生气”,报道才能“冒热气”。好文风是在走基层中耕耘出来的。鸡年新春虽已过去,但那事那人那景已深深镌刻在我们的心里:走山乡、串农家,倾听困难群众的新年期盼,迎寒风、冒冷雨,探访“摩骑大军”的返乡故事,翻山岭、钻隧道,感受铁路巡线工人的酸甜苦辣……记忆深刻是因为它们拥有着“接地气”的新闻热度,而这“冒热气”的新闻精品,则是一批又一批新闻工作者风雨兼程于沉沉暮霭下记录的万家灯火与感人故事。试问,不坐在同一条板凳上交交心,不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怎能打捞到如此独到的素材,怎能创作出如此真切的精品,又怎能为改文风注入源头活水?

  情到深处最动人。好文风是在用真情中流露出来的。俗话说:“迈进群众的门槛容易,走进群众的心坎不易。”要想使我们的新闻作品动起来活起来、有血有肉有灵魂,除了具备职业技能、沉入基层一线,还有更重要的一条便是用真情。在与群众的摸爬滚打中,需要饱含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真情换真心的诚挚情怀;在定格新闻瞬间、描摹基层风貌时,需要饱含真情实感;在将故事付诸笔端时,更需激发心底最热切的声音,将笔触伸进土地,将语言照进百姓心田,在质朴的涵养中升华主题,让精神更滋养、文字更动情。这便是文风改进的又一新境界。

  文风不是小事,改文风永远在路上。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在不断提升中与人民群众手相牵、心相连、情相融,共同为人民书写,共同为时代放歌。

关键词:好文风,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