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渤海潮 >> 长城时评 >> 点评河北

用传统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长城网 作者:于海新 2017-01-23 08:25:28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的事迹感动了中国,为了生动展现这位“太行新愚公”的感人事迹,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演艺有限公司历时8个多月,以李保国同志为原型,精编创排了大型河北梆子现代戏《李保国》,并与1月18日、19日在石家庄人民会堂倾情上演。

  这部梆子戏讲述了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35年,用科技为荒山带来苍翠,用知识为乡亲拔除穷根的感人事迹,李保国教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演员的真情演绎让现场观众数度哽咽,高昂的梆子声腔诉说着一名中国共产党员的朴素情怀。这台梆子大戏根植传统,对话当代,用传统艺术语言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

  习总书记曾说,讲好中国故事。在当下娱乐至上、喧嚣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社会核心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梆子戏《李保国》独辟蹊径的吹响夺回舆论阵地和话语权的号角,用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发出中国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无论于题材本身所承载的教育内涵而言,还是于梆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言,都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于故事题材本身所承载的教育意义而言,戏曲的表现形式更富有艺术魅力,梆子声腔激越高昂的旋律,平凡质朴的语言和极富感染力的表演,为李保国精神的传递提供了更有活力、更具象化的传播方式。以戏曲形式移风易俗,与传递主流价值观更为刻板的宣教相比,更受群众欢迎,更利于教育人心。中国戏曲数百年来一直承担着主流文化的教化重托,在上世纪初,中国戏曲不止是一种娱乐方式,而是改造国民思想的一个利器。寓教于乐,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这种“细水长流”的方式所取得的效果要远超“疾风骤雨”般的灌输。

  于梆子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而言,用艺术语言讲好中国故事是对戏曲题材拓展的一种积极探索。不可否认的是,中国戏曲在整体生态环境的剧烈跌宕中,仍然在艰难的探寻着传统与现代转型、融合的发展道路。《李保国》这部梆子戏从当代故事题材中寻到了与当前时代的契合点,产生了与当代观众的共鸣点,融合了中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与时代主流价值观,这种独特的解读与诠释,是实践中传统艺术与新时代文化内涵的冲撞与交融。《李保国》这部梆子戏为戏曲题材创新寻到了一个突破口,加上戏里的平民视角和百姓趣味,为梆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验证了一条可行之路。若传统艺术与现实主义交相辉映,传承发展与探索创新并行不悖,则梆子戏盛景可期。

  讲好中国故事既需要现代的艺术表现形式,也需要传统的“民族语言”。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并存的好作品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力量的最好载体。我们更期待《李保国》这部梆子大戏走出河北,走出国门,我们也有足够的自信,可以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赢得世界掌声。(于海新)

关键词:李保国,传统艺术,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