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移风易俗让精神文明“飞起来”
风俗是行为规范和行为规则的总称,是精神文明在普通大众中的投影。2016年11月28日召开的全省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电视电话会议强调,狠刹不良风气,大树文明乡风。 移风易俗,是一个“取其精华,剔其糟粕”的过程。好的风俗源于历史长河,是五千年文明的瑰宝,需要继承和发扬;粗风滥俗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还会给传统文化抹黑,要坚决扔到历史的故纸堆。 “毁风败俗,无益于化;古今之失,莫大于此。”宴席讲排场,铺张又浪费;恶俗闹洞房,朋友也反目;天价随份子,实为拉关系。这些粗风滥俗是社会的“负能量”,会造成攀比之风。究其根本,是因为一些人脑袋里充斥着“暴发户”思想,企图用物质来填充精神的匮乏。看似轰轰烈烈,其实不过外强中干而已。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牛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这些奇葩事说明风俗具有广泛的传播性,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移风易俗的原因。试想一下,城中的女子梳一个高髻,其他地方的女子也都纷纷效仿,梳一个一尺多的高髻,这样女孩子出门都顶着“天线”,岂不是很不方便?所以,移风易俗,关键还是要把粗风滥俗扼杀在摇篮,“让城中的女子梳一个‘正儿八经’的发型”,这才是正本清源之举。 移风易俗,起于微小,成于显著。虽然看似是衣食住行的日常事,却可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风气。网络上曾热传过两个等式,即1.01365=37.8和0.99365=0.03。好风俗跬步而积,就可以至千里;坏风俗趟浑而行,就会坠入深渊。看似微小的差距,日积月累,就会形成好与恶的鸿沟。好的示范,会幻化成移风易俗的“1.01”,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明礼知耻、勤俭节约、崇德向善的好风俗就会从文明乡镇、文明村庄的“毛细血管”浸润到家家户户的“细胞”,让整个社会都氤氲着文明的味道。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移风易俗关键是要找好“领头羊”,党员干部就是这只“领头羊”。我们常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党员干部的生活作风和生活情趣不仅关系自身形象,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所以,党员干部更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新风尚的倡导者、引领者和践行者。身体力行抓移风易俗,这样以来,好的习俗就会蔚然成风。 我们的物质文明已经极大丰富,而我们的精神文明有没有因为物质文明跑得太快而“掉队”?有没有因为物质的阻隔,人们彼此之间心的距离变远?有没有因为过于注重排场的“面子”,而忽略了修养的“里子”?当前,文明示范街、善行功德榜、村规民约等文明的种子已经播撒在燕赵大地,并且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那就借着移风易俗的东风,让精神文明真正“飞起来”,追赶上物质文明,演绎出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文明范”。 |
关键词:移风易俗,精神文明,乡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