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村“会荒”走出“最后一公里”
“近些年,农业税不收了,计划生育不像过去那样抓了,村民一年到头很少开会。”在青海东部一些农村,村民们甚至记不清最近一次开会是什么时候。(11月27日《人民日报》) 城里陷“会海”,农村遭“会荒”,可谓是我国一些较贫困农村的真实写照。其实,从中央到地方,关于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开展农村精准扶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会议倒是不少,关键是这些会议在“最后一公里”落实上力度不够,使得乡镇以上“会海”成灾,农村党支部“会荒”蔓延,从而造成农民对党的大政方针政策不了解,对涉及村集体利益的大事不知晓,对法律知识漠然。可见,农村“会荒”当改变。 告别农村“会荒”,需让党员“走”起来。当前基层党员带动村民脱贫的服务意识欠缺,村“两委”班子要调动基层党员的积极性,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经常召集群众开会议事,让有知识、有技术的党员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和对话,为村民宣传政策、释疑解惑。这样既可以改善和融洽干群关系、化解矛盾纠纷,让农民更多了解中央精神,心情更舒畅。又可以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真正发扬基层民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告别农村“会荒”,需让农民“走”起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牵扯到农村的法制、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智慧。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公平、公开、公正、透明、高效,必须充分发扬基层民主。科技推广、项目建设、新型农民培育……这些都需要经常开会来确定方案,部署落实。开的会多了,办的事儿实了,村民参与度才会越来越高,村里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告别农村“会荒”,需让基层干部“走”起来。基层干部抓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农村的贯彻、执行和落实,需要常下乡、长在乡,将党的会议精神落实、落到位。少了会议传达,发展农业、服务农民、建设农村的具体政策就很难在基层落地,一些惠民政策因为会议宣传力度不足,导致人民群众无从知晓、难以理解、无缘获益。现今人们对公开政务信息的呼声越来越高,基层干部的管理缺位,不仅是在损害群众权益,更为严重的是让谣言走在真相前面,政府将会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此,面对群众的殷切期盼,要把各方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要告别“会荒”现状,把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解释到位,把群众关注的热点引导到位,惟此,才能真正做到解疑释惑、活血化瘀、疏导情绪、获得民心。(杨柳) |
关键词:农村,会荒,基层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