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观沧海]扶贫应关注打通“最后一公里”
据《河北日报》报道:自今年4月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等四部委部署要求,扎实推进贫困地区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工程建设。目前,首批450个村的各项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预计今年底前,将全部完成建设任务。首批工程建设村除了建设文化广场、建设或盘活文化活动室、购置相关文化、广播、体育等各种器材配备外,还为每个村选派了一名文化指导员,组织各级文艺院团送去文化惠民演出。 扶贫工作不只是物质的扶贫,也是文化的扶贫。文化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内容。由于工作需要的关系,笔者常常深入农村。笔者发现,现在虽然各个村民中心都配有农家书屋,书屋里的书也不少,且种类齐全,但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许多老百姓往往通过电脑或手机在炕头上就能获得所需信息、技术指导等,去书屋借书看书的人并不多,直接导致了书屋被冷落的现象,农家书屋与群众的对接,困在了“最后的一公里”上。所以说,打通贫困地区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不仅要准确把握本地特色,更要与时代发展的大环境相适应。我省不仅重视硬件设施建设,还为每个村选派一名文化指导员、组织各级文艺院团送去文化惠民演出的做法,不再拘泥于文化惠民的“形式问题”,而是主动去适应时代发展和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变化,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除这“最后一公里”的阻隔,把公共文化服务真正送到群众中去。 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把更多资源向基层倾斜,并逐步向贫困地区延伸,公共文化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成效明显,为老百姓献上了内容丰富的文化大餐。但也要看到,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现有的基层文化设施和服务已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实际需要。文化服务,不再是送几本书、送几场戏、送几部电影那么简单了,各级政府机关更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什么、服务的最终受益对象是谁。我们应当让“送下去”的文化更接地气,将关系到百姓的文化民生举措落实到位。 此外,在对贫困地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还应该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围绕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文化惠民等内容,创造性的开展系列活动,打造农村文化阵地,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低不同,风土人情各异,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发挥传统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体现地域特色,并发现和培养一批农村文化能人,使农民群众真正成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主角。 |
关键词:扶贫,公共文化服务,农村 |